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是财富和权力,和资源,能够住的起大房子,开的起名车,豪车,手里掌握了大量物资资源,人际资源,有广泛的影响力?
还是智慧和见识,有真正的人生智慧,有正确的三观,对世界有正确的认识,对人生有合理的安排?
还是追求小确幸的幸福,不需要太多物资和精神上的追求,只有吃的饱,穿的暖,每天过的开心就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人生的三个维度,食物链,智识链和幸福链。
也许大多数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食物链上排名靠前,能够掌握资源,权力,金钱,社会关系,或者是独一无二的技术,出众的美貌,影响力巨大的声望等等。但是在食物链上的排名,基本不由你决定,不是你努力与天赋的成果,也不是你在关键时刻有理性而明智的选择决定的。我们之前在《成功与运气》中就说过,这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取决于运气。出身很重要,环境也很重要,在合适的时机选择了合适的路很重要,一些非常偶然的因素也很重要。
所以这条路不是我们仅凭天赋和努力就能到达的,食物链对于个人而言相当不可控,但是人生中还有另外一条链是可以追求的。也就是“智识链”。
智识,就是智慧和见识,智识不是一种资源。资源,可以增送,可以继承,可以买卖,一出身就有,但智识不行,只能靠自我修行,自我内化而来。智识不能直接变现,不能直接换钱,但是智识高的人,人生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他们有正确的三观,他们能够通过智慧和见识解决人生的难题。智识高的人往往追求的内心的安宁和满足,不会被物质世界轻易击败。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好,什么是坏。
在智识链上不断往上爬的人,一般都有两种方法。
1.行万里路,自己见多识广,跟不同的人交流分享,通过别人的故事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哲学。
2.读万卷书,从书中找答案,他们坚信人生一切难题,书中自有答案,无论是技能,心理,行事待物准则,方法论,前人的经验和故事,精英的总结和思考都会体现在书中,他们善于从书中提取知识,善于将知识转化为自己行动的理论和方法。
社会复杂多元化,并非所有人都压在一条链条上,在食物链和智识链之外,至少还有一条“幸福链”。我不追求富贵,也不追求见识,我好好经营我现有的,我知道知足常乐的道理。
吴军在《见识:你能走多远取决于见识》一书里开篇就说过,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
他在书中做过一个统计,美国《财富》500强公司副总裁的印度人比中国人,甚至是美国本土人多很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截止2012年,印度裔人才领导的公司占到了33.2%。而在硅谷的人口数量中,印度裔只占到了6.7%。这是为什么了?很多人认为是印度人会吹牛,拉帮结派,打压中国人。这个说法也许有道理但是一个只会吹牛,拉帮结派的族群似乎很难不断出现高管吧,而且还能长期做下去。
芝加哥商学院奚恺元教授从幸福学的角度给了一种解释,我认为比较合理。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
今天,在世界上大多数男女都是通过自由恋爱走入婚姻殿堂的,而印度人的婚姻比较奇葩。除了非常少量的印度人像我们一样采用自由恋爱的方式结婚,大量印度人还是采用古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配偶。更要命的是,婚姻必须门当户对。在历史上,印度曾是阶层固化的种姓社会,虽然在今天印度从法律上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在习惯上的影响力还是根深蒂固。
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复杂,大体上可以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阶层,但是每个阶层内还有进一步细分,不仅有横向划分,还有纵向的划分。全部算下来估计有十几层、几十种。每一种之间基本不能通婚,印度人可选择的配偶对象就非常少,一旦结婚,无论男女,基本上只能从一而终,虽然没有离婚的限制,但是离婚后再选择的空间就更小了。因此,印度人对婚姻的态度基本上就是认命。
但是根据美国学者研究,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程度并不比美国人差,同等收入水平的印度人,幸福指数远远还比美国人高。对于印度人,他们不仅在婚姻中没有选择,在工作中大多也是如此。因为剩下没有选择,那么只有好好经营现在已有的东西,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取得,不是来回来去选择的结果,而是在没有多少选择时深度经营的结果。
所以在幸福链这条维度上,不必追求太多物资上的,智识上的,好好经营反而能取得很好的结果。
至于你想追求什么,我想每个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样,但至少有一点,只有我们的上进的人,想象着未来是可以追求的,那里无论我们选择哪条链路,都必须争取一个排名靠前一点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