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76694/011c5d9eeb5052c8.jpg)
丹跟我说了长长的一段话,最后的话是:“我们就各自珍重,人只能靠自己。”
很长时间以来的郁结情绪逐渐舒缓。我不知道为什么将困扰已久的问题第一时间向她倾诉。
她远在甘肃,我们仅仅有在北京相识三个月的缘分。事实证明,她是对的人,能够倾听并给予反馈的人,且一语中的。
我们在相同的部门工作,她比我更早从事目前的岗位,对于我的疑惑能够感同身受。重要的是她性情纯朴,不矫情不虚伪,真情实意帮助别人。
人其实能够有所领悟,外因并不是主要原因。
别人的话能够对你起到作用,说明自己心中其实早已打定主意,只是无人倾听和支持。一旦别人说中你的心意,便如同给予支撑和巩固的力量,心意逐渐明确。
人在做出选择后,难免会权衡。
因为选择后的损失或者牺牲已经形成甚至还可以有所预见,而所得到的往往一时间难以确定和分辨,甚至会因为新的变化发生而形成诸多困顿。
丹懂得我的困惑。因此,她的建议十分实际而且中肯。
曾经,她希望更换新的部门,后来在目前的岗位上做出可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便逐渐放弃了原来的想法。
无论在什么地方,做出一些成绩是最重要的,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树立自信和勇气最重要的一点。
新添置了很多办公用品。显示器增高台、办公收纳盒、多层文件收纳架以及有记事和便签功用的台历。
东西全部在网上买齐。取回后,拆封、看图纸,标记每一块组件的序号,对应每一个螺丝的位置……我不擅长组装东西,如今也开始尝试。
几套物件分毫不差地组装完毕,其实并不困难。最后将网线、电话线以及电脑的各种插线全都用专用捆扎线整理、固定,使其整洁有序。
遇到问题,尝试自己解决,能够解决最好,解决不了的就放弃。相比较从前,几乎不再有自怨自艾的情绪。
听到有人抱怨,明天没人接送自己上下班。原来,成年人也可以有每天接送的待遇。我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待遇,不只是接送上下班,接送上学放学的时候也极少。
不依赖别人,不麻烦别人,尽量不有求于人,也不亏欠别人的情意。别人包括所有人,爱人、朋友和亲人。
看过很多类似的文章,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麻烦,联系和感情就是这么建立起来的,可是,我很少能做到,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冷淡自处。
如今也不刻意评判自己和别人的言行,不将其归类为好与不好,就让它自然发生,存在即是合理,不用刻意求变。
每天上班路上经常能碰到一对双胞胎,约摸六七岁,是刚上学的年纪。两个女孩从长相到穿着打扮几乎一模一样,偶尔有所不同也仅仅是衣服的颜色。
两个孩子跟在父亲的后面,蹦蹦跳跳,偶尔停下来窃窃私语,或被路旁的花草、小虫吸引、逗留。多么美好的年纪,天真无邪。
孩子们停下来的时候,背着两个书包的父亲就转身看着她们,并不催促,他知道她们玩一会儿就会起身继续走。
孩子是生活里的希望,甚至对大部分人来说是唯一的、最重要的希望。对于这种感受,我也只能粗浅感知,并无法深刻体会。
我的生活看上去“空无一物”。
鲁豫采访陈瑾,被问到对不婚不育的“非主流”生活是否会感到孤独。
她说:“人总是孤独的,即使有家庭有爱人有孩子,还是会感到孤独。”
她说自己很喜欢一句话:“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孤独地站立,不依恋,不惧怕。”
从前会觉得这样话是安慰,而现在不会刻意把它当做安慰,因为已经明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没有绝对的好和坏。
自己拥有什么,就算什么,无法也不能羡慕别人,同时,也没有必要自轻自贱,贬低自己。
老徐谈及很多人对自己“不婚主义”的误解时,曾说:“我从来不是不婚主义者,我身边的朋友结婚,我都祝福她们。我就是觉得每个人自己觉得好就行。”
无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大大小小的事儿,还是自身起伏不定的情绪,都最终只能靠自己来解决。尽力而为,结果无关好与否。
这相比较,一味地抱怨,或者因寄希望于他人,期望过高导致失望,陷入周而复始的不良循环中,要好很多。
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完全习惯任何人的离开,也很少主动去与他人发生联结。偶尔,回想过去,历历在目,令人无言以对。
人和事自有其使命,他们发生的时候具有必然性,到了离开的时候,也无需追问原因。
同样的地点,别人轻而易举抵达,自己则是付出多倍的辛苦和努力。这无可厚非,也无从向谁谈起,没有比较性。
也许,无论走哪条路,注定都比别人要艰难。如果这是命运,并无计可施。
这过程给予我的也有很多,比如会有勇气和底气,不会惧怕,不会怀疑,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知道自己配得上所吃得苦,知道自己能也只能走哪一条路。
最后,是刘瑜的话: “愿你有好运,如果没有,希望你在慈悲中学会坚强;愿有很多人爱你,如果没有,希望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谢谢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