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作者:马宏杰

这本书不长,值得一看。
讲述的是两个人一位叫老三,另一位叫刘祥武,他们两个人讨老婆的故事。
故事一:老三讨老婆。
作者主要是讲述老三在讨老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曲折。说是讨老婆,其实说白了就是买老婆。老三是河南人,到一个非常贫困的地区宁夏固原去买一个老婆。按照作者的叙述,这里的人家把女儿嫁给老三的收入大概是一个壮劳动力五年的收入。
这事在中国并不新鲜,每个地区都有这么一个靠嫁女儿发财的地方,对于这些地方的女性来说,因为贫困,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低很多,嫁个生活好一点的地方,一是有可能改变穷困的命运,二是长期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嫁出去为家庭赚一笔彩礼钱,所以在我们眼里她们可能是痛苦的,但是可能在她们心里并不一定那么痛苦。在中国,很多时候,个人的命运都是家庭甚至家族决定的,女的如此,男的也是一样。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在宁夏固原如此穷困的地方,讲礼义廉耻是意义不大的,得先让他们吃上肉。
当作者知道,帮老三介绍妻子的媒婆收养了一男一女两个小孩,准备大了,男的给人收养赚一笔抚养费,女的嫁出去赚一笔彩礼钱。作者写道:“我没有想到,在这样极其贫困的地区,善良的心与金钱的诱惑,这么自然地结合在人们的生活里,而且那么平静”。
穷山恶水出刁民,在作者的描述里那里地方的人一言不合就打架。就在如此的穷困甚至可以说凋敝的环境下,面子还是摆在很重要的地位。女方和老三见面后,互相看上眼,但因为媒婆多要钱的关系,最后还能吹了。由于老三这方坚持不加钱,女方指着媒婆破口大骂,说媒婆把他们女儿的名声都败坏了。
虽然历经曲折,最后老三还是从固原讨到了老婆叫红梅,红梅帮老三生了孩子,因为怕红梅跑了,老三一家一直不让她回去省亲,经过激烈的对抗后,红梅还是跑了,但是后来红梅主动打电话来让老三寄路费给她,她还是回来了。按照红梅的描述,她回去之后,她的父亲还想把她再嫁一次,再赚一笔彩礼钱。但我觉得,那不过是个借口,出来看过大千世界之后,那地方我估计谁都呆不下去吧?
故事二:刘祥武讨老婆。
在故事二里,刘祥武是想讨老婆,但是和老三不一样,老三是一家人为他一起努力“买妻”;刘祥武是一个人的奋斗。作者并没有大篇幅介绍刘祥武找妻子的过程。大部分是介绍刘祥武的一些经历。
从作者的描述里,我们知道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两个没有活在同一条线的人不会无缘无故的连在了一起,刘祥武只是湖北孝感的一个农民,长期外出务工。作者是一个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
他们为什么会连上线呢?因为刘祥武给作者写了一封信。
刘祥武怎么就会给作者写信了呢?是临时起意吗?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明白了,就算没有作者关注他,也会有其他媒体工作者关注他。作者描述了刘祥武捡到一个钱包后,和媒体、政府部门、丢失钱包者沟通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写道:“从这件事开始,我就发现刘祥武很会利用媒体”。
如果撇开刘祥武一个穷苦农民的属性,我们会发现刘祥武其实很合适作一个幕后的炒作操盘人,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做一件事情,收集当地的报纸、报刊,了解当地的社风民情。
刘祥武和媒体的关系,在作者的描述中,是融洽的,而且他的经历几次被知名媒体报道过,如果他愿意的话,这些都是资源。他没有好好利用,他只会利用这些媒体来帮助其他人,还有那些通过法律途径、政府部门解决的事,他认为法律、政府没帮到他,那他就找媒体继续帮忙。
可最终,刘祥武的这些能力和媒体资源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的东西,至少目前没有改变他的命运。
说来刘祥武也算是走南闯北的人了,最远到过东北,识字写字肯定是没问题的,不然他怎么给作者写信、看报刊呢?是不是因为刘祥武身上那些穷苦农民的属性,让他走不出来。他有点轴,他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可是为什么这些优势没有为他带来实际的好处?
在作者看来,那是因为他太善良了。善良淳朴的本质让他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在我觉得,这人就是聪明错了地方,不脚踏实地,作者几次描述,他自述身体不好,没法干重活,他自述要照顾精神病的哥哥,可是他长年在外打工。他似乎见多识广,但是他没有实际融入这个社会,他看到的是社会的表象,然后就把表象当真了。
在作者的描述中,他唯一一次谋到现实的利益,是让政府贴点钱,他自己出一点,把哥哥送进精神病院一段时间。
他的故事,让我想起了唐慧,同样是一个会利用媒体的人。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夸大扭曲了故事,故事中的主角为了迎合媒体和观众的需要,添油加醋。后来的报道已经和基本事实相差千里。
唐慧基本达到目的了,刘祥武其实每次也都基本达到目的了,只是他的目的是为了别人。
唐慧是为了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