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18
以后不再是工作职位驱动,而是任务驱动,所以,那个“著名问题”“以后什么工作不会被淘汰?”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所有工作都很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但是总会出现新需求,总是需要有人来满足,关键是这个人是不是你。到那时候,大家的起点几乎都是零,就看谁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意愿更强,能够快速得到这个机会。
聊聊教育,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一个人觉醒,又是什么样的品质能够让他们坚持下来?我觉得是认知,就是一个人在现实社会中,在环境中,在书本里得到的对世界的认知。如果一件事,你没有见过或者经历过,是很难纯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来的,即使有也只会有少数的几次,不太可能一直创造世界。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之所以“突然”觉醒,一定是认知升级到某一个临界点。再被一次突发事件激发因而觉醒。
对于,家境比较好的人来说,仅仅是家长能够带来的认知升级,就很多了,况且他们还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优秀的人,获得各种各样的机会,以及从小博览群书,所以他们一般不会缺乏认知升级的素材。
反过来,穷苦人家的孩子,首先父母的认知水平就不会很高,很难给他们提供提升认知的素材,有时候反倒会影响他们认知升级。接触的人群、环境也很少能够提供认知升级的素材,好素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他们就需要大量阅读,从阅读中寻找认知升级的素材。很可惜的是,处在这样的环境,很少有学生能够养成阅读习惯,因为他们的父母和环境中人,很少能认识到阅读的价值。
所以,我认为突然的觉醒来自认知的不断提升,能够坚持下来主要还是来自认知的提升,不过每天坚持学习的习惯和敦厚的基础会使坚持变得相对容易。所以,我的任务是什么呢?
首先我要努力学习,终生学习,让所有接触我的人,能够从我身上获得除了学科之外的认知。其次,鼓励,甚至采取措施,让学生养成一些好习惯,比如阅读习惯,比如每天学习的习惯。这一点我是可以实现的,关键是怎么促进。再者,我得以数学作为工具,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各种事件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最后聊点具体的,怎么利用课后小测?
其实也不是课后小测,主要是怎样一种学习模式才能更高效?
目前我能想到的就是把每一个单元的知识,分成若干个知识小块,然后每一个知识小块,再切分成几个小测,只要一个小块的测评不通过,就反复练习。再定期总复习。其他的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课后小测,只不过是一种提高上课效率的方法,因为有些共同的课,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只能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会的就可以问一些自己的问题,这也算有所获。
最后,昨天看了一个小视频,聊到“领导力”,我觉得我应该好好研究这个词了,而且要想办法学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