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期的综艺节目《爱情保卫战》,来了一对学生党,男生抱怨女生太保守,在一起一个月的时候,两人看电影,男生想要牵女生的手,女生却惊叫着跑出了电影院,在一起一年了连个吻都没接成,另外男生还觉得女生没把他当自己人,花钱一定要AA,而且还很精确,对于男生的抱怨,女生非常坦诚地表示自己可以调整,但是需要时间,希望男生再给她一点时间,但是男生已经忍无可忍,最后他们还是以分手告终。
虽然弹幕都是在指责男生不懂得珍惜,有的还有点怒其不争,说煮熟的处就这么飞了(弹幕本就是喷子的自留地),其实真的让你碰到这么一位,恐怕没几个能吃得消,那么怎样的家教造就了这位姑娘如此保守的爱情观呢,问题也就在这,姑娘父母离异,并且都各自再婚,她从小就是父亲这边过两天,母亲那边过两天,这种十分不稳定的成长环境导致她极度缺乏安全感,她之所以想要跟男生AA,是因为她看过一些狗血新闻,男方分手后向女方要回恋爱中的花销和礼物,所以为了防患于未然,她才要AA,现场有人问她难道是觉得她的这个男友是这样的人吗,女生说她还是相信男生的,但是她又说她觉得男生很在意钱,因为他平时给同学带饭都要收跑腿费,真是一个洞察蛛丝马迹却又自我矛盾的女生。
也许你觉得这女生还是没遇上自己真心喜欢的人,爱还要人教吗,荷尔蒙是干什么吃的,现场的情感专家也这么觉得,但是女生一再强调自己是喜欢这个男生的,就算到了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她近乎请求地重复着“我可以改,我需要一点时间,可是你怎么就不能再等等我?”其实我相信这女生是真的喜欢这个男生的,但是和这个男生在一起的一年,还不足以撼动她二十年来,用迷茫、战战兢兢和不安修筑的自我防卫的铜墙铁壁。
童年的经历会对今后的人生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而成年后的我们却很难追根溯源,把那些不好的影响连根拔除,因为那些影响已经植入了我们的性格里。这种无力感来源于,始作俑者不是我们自己,而是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以爱的名义伤害我们的人,后面就简称为父母吧。我十分怀疑“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应该就是那些不是的父母发明的,之前看过一本书叫《母爱的羁绊》,讲的就是自恋型母亲对子女,尤其是对女儿的负面影响,自恋型人格是一种人格障碍,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她们认为孩子真的只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没有灵魂没有自我,她们会嫉妒自己的女儿,就像嫉妒年轻的自己,表现出来的是不屑、不满意,你永远无法让她认可你、夸奖你,不仅如此还要用恶毒的话语来打压你,“就你这样,能有人要就不错了!”“人家未必看得上你!”等等,美剧《老友记》(暴露年纪了)里莫妮卡的母亲就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结果就是莫妮卡变成了一个既龟毛又神经质的渣男收割机,然而你再往上追溯,原来莫妮卡的母亲之所以会变成自恋型的母亲,是因为她也有一位自恋型的母亲,这也印证了《母爱的羁绊》里几乎令人绝望的一个结论,这就是自恋型人格是会“遗传”的,事实上很多父母的糟糕的心理特征都是会“遗传”的,因为父母是你来到这个世上遇见的第一个可以依赖和模仿的对象,潜移默化之下,你熟悉了这种病态的相处模式,于是你便不自觉也不得不地开始模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唏嘘,长大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因为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那些讨厌的模样的大人,成天对着一个丑陋的面孔作画,就算你想画副上帝也都只能画出那副尊荣!
我们常说爱是一种本能,就算爱是一种本能,但是能爱和会爱是两码事,就像道理都懂,却依然过不好人生一样,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该去爱,该去拥抱,但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张开双臂,因为从来没有人拥抱过我们。
这些娘胎里带来的问题会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被放大,然而很多人并不觉得这是一种心理问题,旁观的人不觉得,当事人也不觉得,都以为是没有遇见对的人而已,却不愿意面对自己心理上的病态,只能在一次次失败的亲密关系里打转,失败的次数越多,失败的惯性越大,最后你心一横,对的人压根不存在,年纪也差不多了,随便找个人结婚算了,然后另一个不幸福的家庭诞生了。
如果很不幸,你就是父母心理阴影的受害者,那你一定要学会反省,学会否定父母灌输给你的思想,另外如果可能的话,给自己寻找一个新的“导师”,一个真正能带给你正能量的榜样,然后去模仿,去重塑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我知道这很难,但是如果你不去尝试,你就只能重蹈覆辙,把自己的人生活成别人的影子。虽然很多人都会用张爱玲的那句“如果你了解我的过去,你就会原谅我的现在”来替自己开脱,但我觉得没有人有义务去了解你的过去,更没有人有义务去原谅你的现在,即使是你的爱人,如果你也爱对方,你更加不会舍得让对方承受你这么一个糟糕的恋人,所以如果想要好好爱与被爱,那就只能努力自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