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书店旁边的渣打银行富贵了一段时间,又销声匿迹了,现在是一家琴行。相反,书店大玻璃后面那一堆堆的书高高摞起,倒显得朴素里透着厚重。渣打银行是从尔雅书店里辟出一块地方开起来的,想当初我还为此耿耿于怀,慨叹“知识就是力量”敌不过“金钱更有力量”。
在时间的长河里,书店的变迁不也是社会价值取向的缩影吗?
三十年前,推崇“知识就是财富”,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刚开始,读书改变命运几乎成了走向富足的必由之路。那时候的书店也各有特色,卖的书差别很大,全看老板的喜好。那时候我也才上初中,校门口就有一家书店,常常是下午一个多小时的大课间去的地方,书店还没有那种开放式的书架,冰冷的柜台把那个儒雅的世界与我隔开,还好,卖书的阿姨是我的邻居,于是就有了好多便利。静静的下午,坐在书店的一角,抱一本崭新的书,轻轻翻动一页页崭新的文字,阳光默默地陪着我走向远方。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真是莫大的享受!
再后来,上了大学,回到小城,发现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个新开的书店,里面卖的都是些很文艺的书,卖书的是个小伙子,还说这样安静地过完一生很好很惬意,改天还要扩展成一个可以喝咖啡喝茶的书吧,当时觉得真是绝妙的想法。曾一度梦想大学毕业后也开这样一家书店,糊口度日应该没问题吧。那时候中文系的同学一个个都在读整套整套的书,老五买了一整套莎士比亚全集,大家羡慕一顿;有人买了《管锥编》,大家啧啧赞叹、我印象中自己在他那儿买过里尔克的诗集……那时候读书很纯粹,只是为了丰富心灵。不像现在,致富营销正能量甚至佛学也都成了一步登天的“葵花宝典”。众人像没头苍蝇一样扎进书堆淘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书店越来越少,一家家倒闭。尔雅能够支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记得尔雅刚开的时候,惊喜坏了:第一,太近了。就在家门口,随时都可以去,有一个暑假几乎天天在那儿要待两个多小时。第二,太全了。我所有要看的书都有,已经有点儿西单图书大厦的意思了,麻雀虽小倒也五脏俱全。第三,不容易。安静大气,在闹市中找这么一个所在,直接提升城市品位。
唉,都成了往事,如烟散了。今天的尔雅减少了四分之一,让给了一个银行,后来又让给了琴行。还是这些“行”来钱快吧。读书,慢了点儿!不过再怎么着也还是喜欢书店的感觉,这儿的大人孩子都很安静,逡巡的目光总是那么明澈。特别喜欢这儿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学生们,觉得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儿,跟奶茶店里、面皮粉馆之类的那些“祖国少年”相比真的不一样。我们的孩子太需要书本的熏陶了。
偶尔从我身边走过一对母子:
妈妈:你现在需要的是丰富心灵,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儿子:我的精神世界我自己掌控,读什么书我自己挑。
妈妈:那也得听听我的建议啊!
儿子:我听了啊!你得尊重我的判断。
……
旁边的人都笑了。真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和家长争执这个话题,而不是买什么衣服报什么补习班。我的几个朋友很默契地会一到假期无数次地带孩子去书店,一呆就是半天儿,这种熏陶是多么必要啊!
世风如此,可见一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