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一、危机乍现
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红军从二郎滩、九溪口、太平度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然后突然向南急行而下,从几十万敌军的缝隙中穿出。准备在金沙县安底镇附近南渡乌江,以抵近贵阳,虚张声势对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实施“斩首行动”,以调动滇军入黔,寻机北渡金沙江。
三万多红军陈兵乌江边,前锋已开始渡江。突然,一个巨大的危机竟悄然袭来,原来军委二局破获了敌人的电令。获悉在红军后方,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吴奇伟两个纵队正由风香坝、茅台地区向泮水打鼓新场方向急行南下。前锋离红军仅一天的路程……。
一场血战似乎不可避免!
三万红军过渡至少需要三天,而敌人一天就会到达。背水一战迎击敌人,必然是一场灾难。敌人两个纵队,六个整编师,兵力是红军的数倍。乌江边无险可守,不能构筑有效的防御阵地,与敌交战必然取于劣势。而且一旦开战,被敌人咬住,附近的黔军、川军就会迅速赶来,红军将遭受灭顶之灾。
敌人近在咫尺,向两侧转移也已经来不及,大兵团转移,必然会被敌人察觉。一旦被敌人察觉咬住,红军侧临乌江,将会更加被动。
红军,又一次被逼到绝地险境,命悬一线。
中革军委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和各军团领导人都参加了会议。红军司令部一局局长叶剑英、二局局长曾希圣、三局局长王诤也列席了会议。
会议气氛紧张而凝重。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红军一直以来避免与敌决战,实现既定的战术意图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除了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奋力一战,红军还有什么办法?
众人都绞尽脑汁设想着各种可能,但依然没有合适的计策。这时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提出,与其在乌江边被敌攻击,不如趁敌不备攻击吴奇伟或周浑元一路,从北面杀回,比贴着乌江向两侧撤退要好得多。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
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