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认为,好奇心、简单的快乐、遵循内心造就了自身的“少年气”。其中谈到他对好奇心的研究,虽然着墨不多,但我觉得值得挖掘。
孩童不会说话时,对眼前的事物有着天生的认知好奇,他会用“咿咿呀呀”的声音向大人询问。而这段时间是孩子保持和培养好奇心的关键时刻。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0-2岁是感知运动期,儿童依靠动作去适应外部环境。弗洛伊德认为0-4岁是口育期,孩童通过嘴巴接触一切他想了解的东西。
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关注的到了孩童时期的好奇心,与对周围环境的探索欲有关,这样看来,好奇心是每个人从小有种下的天赋。
经过现在普遍的3+6+3+3+4模式下的教育,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能够成长为一个“博学”的大学生,我们不禁产生疑问:儿时的好奇心是否也更新换代了?
陶勇用伊恩•莱斯利所说的“知识缺口”来诠释成年人的好奇心,即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虚心,越虚心的人也越容易对未知的东西产生好奇。
小时候,我们一无所知,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长大后,我们知之甚少,寻找并偏爱自己的兴趣点。好奇心的触发机制在于个人兴趣点,也就是个人圈子,这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互联网时代,似乎每一处兴趣我们都有机会涉猎,社会经济发展的红利让我们一代比一代有自主发展的空间。
我想,人无全能,个人真正的兴趣点并没有那么多,而从点滴的好奇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这才是知识生长最关键的节点。
再想一想:随着年龄渐长,我们的好奇心更新换代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