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Sally,
前两天你说你在做申请,你说你觉得担心害怕。
你说你GMAT没考好,你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好PS。
你说你想去找某个跟我纠缠了半天现在我很难轻易评论的机构,希望他们能帮你改好文书。
我想,我还是在这里跟你聊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去年这个时候,我GMAT考完了,成绩凑合,一个星期的突击上了700,我觉得我已经满足了。
TOEFL成绩过期准备二战,但是也是完全没有时间准备。
每天从魏公村坐一个小时的地铁去东三环金台夕照实习,每天进入办公楼之前看着对面的大裤衩,心情复杂。
在办公室里,看着平庸的上司,40岁,孤家寡人,在行业里混了15年,在公司呆了6年已经无法被炒掉,英语不好,写出来的邮件让同组的ABC小哥很头疼,被调离了原来的关键性岗位,到了辅助性部门,老板不来就偷偷在家里呆着不上班,同事在背后没少奚落她,回到家和自己的猫咪玩耍倒也是开心,周末经常和朋友出去远足,智能手机的一些基础功能已经开始用得不利索,偶尔需要实习生的帮忙,在利益不相关的事情上,对可以帮忙的人,比如我态度很好,但是事情结束了,大家都是陌路。
很多不如意,但也有快乐的时刻。
说来说去,不过一句平庸。
那个时候我每天从空调冷死人的办公室回到对着风扇狂吹都一身汗的魏公村,还要去思考某机构给我的各种问题:
你是谁?
你想要做的是什么?
你的职业目标是什么?
你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我骨子里是一个很闲云野鹤的人,每次听到这些问题,我就很想说,我就是一个nobody啊。
说这些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想告诉你,告别焦虑的首先一点,就是认清楚,生命中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平庸而无聊的。
关于这个论点,你可以去单曲循环朴树的那首《平凡之路》100遍——不是让你去听那首歌,而是你可以从这首歌感受一下,曾经才华多耀眼被人寄望多高的天才,最终也将归于平庸(不好意思,又顺手黑了一笔)。
我想如果你在这个问题上想通了,可能首先焦虑会少一点。
申请怎么样都是会有一个结果的,好的结果坏的结果都是这件事的结果,多数的时候不过都是一个平庸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不过是这一件事的结果,不是你的一辈子。申请归申请,后面还有漫长的岁月叫留学。
那阵子我很喜欢李宗盛,来来回回地听,心态总是有点消极,有些凉薄,于是自己落下了很多事情。
对于最后我申请结果不尽人意的问题,我想还是要落在心态上吧。
至少导致了我最后很多材料没有交全这个问题。不过也没有影响我现在在波士顿过得很自在这件事。
绕回来申请这个问题。来来回回其实就是那些要准备的东西,痛苦的是琐碎的准备和焦虑的等待。
那天我跟你说,最关键的事情,是现在把成绩单开了,抓紧时间去认证了(晚了之后进入高峰期会误事)。
把该刷的分都刷了,没有必要过分,但是够上个能申请到好学校的平均分总是要的。
(具体是多少,好点的学校网站上都会写,你也可以去gradcafe看看)
然后一个个学校开网申帐号,一个个学校交材料。
做完以上这些事情,都能花你不少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想想考试花的钱和时间,想想申请费,想想各种寄成绩单寄材料的钱。
要申奖学金的话,额外的付出就更多了。
他们总在跟你说文书文书文书。文书重要吗?文书确实重要,因为这是你要交的材料之一啊。
但是文书能决定一切么?
我就是想跟你说这句:
申请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决定性的,成绩这种硬性指标不是,文书也不是啊!
所以,你对待文书的焦虑,一点都不应该超过对待别的问题的焦虑。
如果你可以觉得GMAT这种东西吧,670、680和700没有什么区别,一份平庸的文书,其实也跟一份有点才华(我们都没有到才华横溢的地步,我想这点我们有共识),难道就有很大差别了么?
老师跟我们说,几年后,人们可能会忘记你说过的所有大道理,但是还会记住你说过的故事。
那我还是在这里给你讲故事吧。
我有个申请时认识的朋友,他本科是个学渣,他一大金牛软软怂怂的很好欺负,他一小屌丝但是女朋友是个白富美谈了5年漫长的异国恋,他的文书平庸的让我只有一种“哦酱紫”的感觉(我来来回回跟他一起改了不少次文书,直到最后我也没觉得多牛逼),但是他横扫了CMU所有他申请的专业(他学CS的他就是想去CMU),弹无虚发。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你要听我讲完。
首先这哥们本科研究生都是清华的,虽然本科是个学渣,但是自从他动了放弃清华研究生学位出国的念头,他就在清华刷GPA刷到了4.0,他在清华做TA也做得有声有色,我们一直都称赞他虽然不是码农中最会写代码的,但绝笔是码农中一流的淡逼高手,虽他文书平庸但他所有的考试好歹都到了他申请项目往年申请人的平均值,然后他还拿了一个还不错的全国创业比赛的唯二的一等奖。
我想说,这一切有他本身的性格(所谓的自我挖掘),也有他长达一年的努力。
我真正觉得这个人是个值得交的朋友,是在他有一次聊到他是如何在一年前开始做计划,然后一步步刷GPA、考试、跟老师协商沟通(带着好好的研究生说跑就要跑然后还要你给他写推荐信,这件事也不是说起来这么轻巧的)、比赛……直到写文书的那一刻,他前面做了漫长的努力,也有了足够的积累,最后只不过是一件坐下来把自己沉淀一遍的过程而已。
回到这里,问问你自己,大学三年你好歹没荒废,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不是白来的吧?
所谓的挖掘自我,只是让你去面对所有那些你过过了,就放过了的岁月。
没有人能比你更了解自己,所以除了你自己,也没有人能比你更能写好,更能改好这些文书。
(论及英文,他们恐怕还不如你,那你还不如赶紧坐下来写,找愿意帮你写推荐信的老师给你看看)
写文书,最终不过是一句句topic sentence+supporting detail+summary,写了多少年,还不会吗?
我记得我最后写完BU文书的时候,是在深圳机场候机室。
当时我准备飞回北京,飞机晚点,我在候机室里连上了WIFI,赶着deadline,从头起写完了那两篇文书。
当时已经开始陆续收到拒信的我,几乎是以一个自嘲的语气写完的文书。
写完之后,心里是一种“我他妈也就这样了吧”的感觉。
好的坏的,赤裸裸的,我都翻出来给你们看了。
至于为什么学校看了这样的文书会给我admission也可以算是未解之谜,很可能是招不到人了吧(我们系由于太偏学术了人真心少得可怜,学生老师的比例也很是欢快,大家都纷纷称赞我们master的项目愣是搞出了phd的感觉,由于3个学期可以读完,所以我们几乎连学长学姐都找不到,好多人都加速读了个summer愉快地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回头想想申请这件事,对于刚刚20出头的你我来说,我想最重要的意义恐怕并非是找个地方继续读书,
而是,在稀里糊涂地过了20年以后,沉淀下来,反思、选择、抉择。
对于没有肩负生活压力活到今天的我们,在这个时刻,虽然仍然没有财务自由,但是得学会自己做选择,并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某机构的课程,想要教给你,大抵也是这些。
对于你想要报名去某机构的事情,我之所以抱一个反对的态度,主要还是因为,跟他们管理层接触得太多,留下来太多不怎么美好的回忆。某机构的体系,在10年前的中国,绝对是超前的,所以他们曾经如日中天。对于今天的中国,我觉得还是有很多东西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日常的教育中并没有人系统地教你如何去做选择、做决定。但是,当我跟他们的多名前员工多次探讨了“我们的产品能够给学员什么”,除了每个学员上过以后都能信手拈来地那几项作业之后,就只剩下他们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好好利用的学员及前学员资源所构成的“圈子”了。你申请所希望他们能够提供的经验,在今年整个办公室60%以上的人员换血的情况下,我很难告诉你现在的这些人是否有足够的经验,因为跟我申请的时候相比,完全都不是同一批人了。此外,我也见识过了他们在办公过程中沟通的低效率。你我好歹在社团里也算共事了一年有余,我无法接受的工作效率,想来你也是无法接受的,而在时间就是金钱的申请过程中,低效即便不是致命的,也必然无法助力你的申请。
用人话来总结的话,我想对你说:有那个时间去上他们的课,不如赶紧地把你的所有文书考试都做完,然后一边实习一边上课一边找前辈请教一边好好打磨所有的内容。时间不等人,时间就是金钱呐。
大抵想说的就是这些。
问过我的人不只你一个,每个阶段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想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最起码目前,我是这个态度这个想法。
具体你要怎么做,还是看你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