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想到又做到》,为人们提供了持续改变的有效工具

《如何想到又做到》,为人们提供了持续改变的有效工具

作者: 钰晨成长手记 | 来源:发表于2021-01-24 21:57 被阅读0次

    今年读到的第二本书,即《如何想到又做到》,书中充分运用了大量实例、引用了多方实验的真实数据,借此来向读者阐释了改变背后的科学原理,并将其中的方法归结为带来持久改变的7种武器,其目的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将轻松地将这些工具运用到生活及工作中,从而彻底做出改变。

    我会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信息梳理出来,有些不太适用的方法,我就粗略带过了。(不止如此,我也会省略掉一些有可能会对读者们产生干扰的辨证类的信息,因为在书中引用的大量案例及实验中,真正具备价值的内容是有限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我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非常擅长讲大道理。对于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总是很容易给出客观的评判,这意味着,大多数时候,人们内心都很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但实际上让人们做出一些实质行为的改变,却总是难上加难。

    因此当我看到封面上的“持久改变”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定要把它买回来了。能够让人想到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同时还能持续做下去,如果有这种内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了解一下呢?

    不过通篇看下来,更多的运用技巧还在于,如何帮助他人去重塑行为。因此我大概调整了一下思路,我还是倾向于将自我行为改变的相关方法分享出来。

    那么作者提到的这七种能让人持续改变的武器分别是什么呢?

    1、阶梯模型:整合步骤、目标与梦想

    你有过不停地给自己制定计划、但又实现不了或半途而废的经历吗?我相信受到这种折磨和打击的人绝不在少数。

    为什么有些人能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实现目标,有些人却总是无法行动起来呢?

    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先搞清楚步骤、目标与梦想之间的关系和差别。

    不论实现梦想还是目标,它都是需要你制定一份可行性计划的,怎么让计划可行,这就有点技术含量了。

    你想要实现的目标将会被划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而梦想是一个比目标还要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就是说最有可能实现的当然是短期目标,作者将其定义为1周~1个月的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目标。

    有目标就一定要制定计划,没有计划自然谈不到实现目标这一步。

    计划的目的是要将所有实现目标所需的步骤一步步拆分开来,并且将每一步都设计得让人无需思考就能马上开始行动,才能得到收效。

    简言之就是让人容易做到的步骤,一旦你迈出了第一步,剩下的每一步只要不断重复前一步,就够了。

    它究竟有多简单呢?比如你希望培养自己长期阅读的习惯,那么你只要每天都能够拿出5分钟时间看上2页,连续1周,就可以了。

    这个简单的步骤也许会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但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这个全新的行为融入到你的生活中,成为自动化行为。

    当这个行为足够平常了,你就可以进行下一个短期目标了,你可以把每天看书的时间延长为10分钟,也可以改为每天看4~5页,总之就是循序渐进地执行计划,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短期目标。

    这样持续做下去,你就会发现实现长期目标和梦想都不是什么难事,最重要的是,你实现目标的计划要简单到每个步骤都不会成为你实现目标的障碍。

    把每一小步都走稳,使每个计划中的步骤都能逐渐成为你的自动化(常规)行为,就是阶梯模型的核心要义。

    2、社交磁力:让他人成为推动自己改变的力量

    作者认为,如果你想要做出一些行为上的改变,你可以加入一些线上、线下的社群,去和那些与你有着同样目标及困惑的人结伴而行,这样将有助于大家相互督促、共同进步。

    其目的是让人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你可以通过寻找同伴,来强化自己的信念和自驱力,使你想要改变的行为能够持续下去。

    不过我个人对于这一点却没那么推荐,毕竟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比如加入线上社群,就意味着你需要查看手机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多,而手机中的功能本身也是双刃剑,它既能为人们提供学习、阅读的乐趣,也能让人对浏览信息和无用社交产生上瘾行为。

    当然,作者在书中虽然没有提及这一点,但他的预期是希望读者们能够将7种工具(武器)结合起来运用的。这就意味着大家都是有意识地在改变自己的行为。

    然而即便如此,我也依然认为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对于我们所处的网络环境及人们的认知水平来说,还是有些冒险的。

    3、要事为先:找到对自己最重要的那件事

    作者列举了很多科学实验,关于如何引导人们去关注一些他们原本意识不到的事。

    可是这些实验结果,对于人们自发性地找到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却无法提供太大的帮助。

    关于这一点,还是需要人们具备主动性的。

    我倒觉得人们得试着去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事物,这样才会逐渐意识到哪些事物是最重要的。

    我自己在践行极简主义两年多的时间里,可以说生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把每天所做的事情都进行了分类,而这些都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

    诸如记录感受日志,这是在关注自己的情绪波动及心理健康问题;

    与家人和挚友保持联络,这是在维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每天保证阅读和书写(记录感受日志也是书写的一种),这是在提升阅读能力、扩展认知边界及表达能力;

    每天专注于工作,同时睡前也会将一些工作心得和待办事项做个简单地记录,并且桌面保持整洁,这是在提升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每天坚持跑步(之前是出门晨跑,现在改为用椭圆仪慢跑)15km以上,为了身体健康;

    坚持记账的习惯,这是在对自己的财物进行有效管理。

    其实像这样的做法,我已经持续很久了。以上的清单只是我常规生活中一小部分。还有一些对时间管理及精力管理的规划。比如我每天会记录做各种事情的用时;我的手机上没有任何视频软件,所以手机对我来说只是用来打电话、发信息、记账、购物及学习,顺便说一句,购物清单中也只存在必需品;我会在跑步的时候打开听书软件,一边跑步、一边听书,这样跑步的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也不会觉得难熬,同时还学到了新的知识,同样的时长,做了双倍的事。

    值得分享的是,只关注最重要的事,的确会让我们对生活充满期待,也会让我们内心的幸福感、成就感和价值感同时得到大幅提升。

    我们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它对每个人而言也都很公平。你都在利用每天有限的时间做些什么呢?

    4、极度容易:越简单越能坚持到底

    在这引用一句作者的原文,他提到“改变环境,让它变得更易于做某件事,就会让人们真的去做这件事”

    这其中的原理就是由于人们太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对任何事物的反应都出自本能,所以只要在环境这方面做点有意识的改变,就会让你受到另外的影响。

    比方说,之前在书上看到,让孩子逐渐对阅读感兴趣的方法之一,就是让家里随处都能见到书籍。如果你希望引导孩子去阅读某些特定的书,那么就把这些种类的书籍买回家,并且分散在各个角落。

    这样孩子在家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同时他们如果想要看书,最先接触的也一定是你为他精心挑选的书籍,只不过他们是无法意识到父母的小心机的。

    再比如,你如果希望自己少碰手机,那么你就需要把你对其上瘾的那些软件逐一卸载掉,这就意味着,即便你解锁了,想要看自己喜欢看的内容时,也不会像从前一样方便了。

    相反,你必须要去应用商店的搜索栏,找到你想要下载的软件,然后还要重新登录,光是这些繁琐的步骤,就会让人想要放弃了。

    有时改变环境,行为就会跟着改变,这一点我毫不怀疑。

    5、行为在前:行为改变了,意识也会随之改变

    就算你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做出某些改变,但是如果你持续坚持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这个行为给你带来的某些感受(如幸福感、成就感、满足感、价值感),或是结果给你带来的一些正向的反馈,都会使你意识到改变这个行为,让你变得有些不同了。

    我想这就是作者在副标题中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意思。

    由于认知层次不足,导致人们对很多行为背后的意识,无法觉察,但这并不会成为人们行动的阻力。

    试想婴儿在学着与父母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同时,他们要学翻身,学说话,学走路,学着一切像大人一样的动作、语言和行为,要知道此时的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此,成年人意识不到的那些改变,也可以先尝试着去模仿别人的行为,没必要非要把每个行为背后的原因都打破砂锅问到底。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在很多方面也无法得到进步了。

    如果你在读一本书之前就清楚会获取到怎样的知识,那你还能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吗?

    6、致命吸引:极度诱惑能让你无法克制地坚持下去

    关于行为上瘾,可以划分为消极上瘾和积极上瘾。你是否见过有些人在学习或是读书时能完全沉浸其中,忘记时间、忘记吃饭。

    当然我并不是要你去效仿这种行为,忽视健康问题,也是不可取的。

    我只是想说,当你在不停地刷着视频,停不下来的时候,总有一部分人在用同样的时间做其他让人上瘾的事情,比如阅读、书写、上网课、做手工、跑步、游泳或是练习钢琴。

    人们之所以会对积极事物产生上瘾的行为,是因为触发这个行为本身就会让人感到愉快,有掌控感,因此才会主动把这个行为延续下去。

    和上一条有着相似的原因,很多时候人们如果确立了哪些是最重要的事,那么他们就会非常清楚自己该做出怎样的改变,可对很多对消极事物上瘾的人来说,很遗憾,他们根本无法分辨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在这一章节中,作者用大量篇幅谈到了奖励这一话题,但我个人认为这似乎还不够深入。因为任何奖励机制的设定都源于你能够了解对方或自己的所有心理需求。

    但事实是,很多想要做出改变的人对自己的了解程度都还远远不够,又怎么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呢?

    7、反复铭刻:把行为变成习惯,将习惯设为默认

    这一点其实和第1条有些类似,又不太一致。作者认为“如果你反复做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事情......,更具当下意识,这些活动就会铭刻到大脑中,让你更容易坚持做下去。”

    与第1条建议相得益彰的地方在于,人们在不断重复某些行为的过程中,这个行为就会逐渐成为惯性行为,也就是前文提到的自动化行为。

    同时,哪怕你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行为对你会有哪些益处,但只要你不断重复这些行为,你的意识就会逐渐发生改变。(这一点曾出现在第5条建议中)

    随之发生改变的,还有你的大脑。其实意识层次就已经进入大脑的管辖范围了。

    比如你如果经常看时间,那么你的大脑就会认定它的主人是个时间观念很强的人,或是它会认定你接下来一定有重要的事情要处理。

    人的大脑其实每天都在发生着复杂且细微的变化,但是大脑会通过我们的惯性(自动化)行为来识别我们对哪些行为情有独钟。

    心理学上把人们全情投入到某些时刻的状态称为“心流”时刻,做这些事情时,人们的幸福感会得到提升,同时在潜意识里,人们会更加希望持续获得这种心流体验。而“当下意识”对应的正是这种“心流”时刻。

    简单说,就是专注于做能够提升自我价值感的事,这种愉快的体验会使你的大脑(或意识)得到重塑,从而协助你将这些行为持续下去。

    小结:

    其实如果不把问题拆开来看,不过就是你想要改变哪些行为,就去为自己打造能够促使你持续行动的环境而已。

    意识得到的问题,就赶快着手制定计划去循序渐进地调整。只要迈出第一步,就有达成目标的希望。当然想要将改变贯彻到底,还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将计划中的每个步骤都逐渐调整为自动化行为,以此来强化这种改变;

    意识不到的问题,也没关系,可以通过改善外部环境来使行为先得到纠正,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去模仿你想要达到的效果,比如给自己树立几个榜样,看看别人是怎么做事的。

    或是加入一些和你有着同样困惑的群体中,与他人一同交流经验与心得,这也是在改善外部环境。

    同时与他人谈论某些问题的频次越高,就意味着你将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此事,这种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也会令你更加关注自己要改变的行为。

    而随着你对某些问题及行为的关注度的提升,你对与之相应的“改变后的行为”的可持续性、以及你做这些事情时的专注度,也将会逐渐改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想到又做到》,为人们提供了持续改变的有效工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pn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