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读到了秋日么么茶大大的文章
“当你的同学群不可避免走向散场”
这好像就是我们的现状
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好多群
但除了工作群和家族群每天在叮叮咚咚响个不停之外,同学群大都已经沉到了消息列表的底部。
不管是中学群,大学群,还是小学群甚至幼儿园群,他们通通安静地沉默着,荒芜得就像从未有人来过。但这些群刚成立的时候可不是这样。
失散多年的同学久别重逢,每个人都兴奋地打着招呼,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那份炽热的情感。
开场的主题肯定是怀旧
谁谁谁宿舍里睡懒觉被老师抓现行,谁谁谁期末考试不想去干脆在宿舍玩了半天游戏的,还有当年无数的苦闷,烦恼以及焦虑,如今都成了笑谈。
至于当年玩过暧昧的男孩女孩,也褪去了少年的羞涩与矜持,在群里放肆开着男女之间的玩笑,不再有任何的忌讳。
这时的同学群很是热闹,一不注意,半天的时间就能刷出一千多条的未读消息。
但热度通常持续不了太久,共同记忆被消费得差不多后,同学群又恢复了沉寂。
当初有多热闹,现在就有多萧条。
同学群的初衷是好的,可以叙叙旧,续续情。
但怀旧总有期限,新鲜也会过期,当往事聊到枯竭,大家才发现,因为多年未见,彼此之间已经多了一道道看不见摸不着的沟壑。谈什么变成了一个很敏感的事情。
谈个人发展?
事业有成的,满口项目投资,人脉关系,买房买车。
而那些过得不好的,就只能沉默不言,想着自己那么努力,怎么就是碰不到机会,壮志难酬。
谈健康养生?
有人信中医,热衷各种膏方药丸,经络调理,针灸刮痧,有人不屑,说中医伪科学,跟看手相算命理并无区别,还是要倡导轻食加健身,降体脂稳心率才是王道。
还是谈子女教育?
留守家乡的兄弟姐妹们结婚早,孩子都快上中学,每天忙着算计学区房跟老师攀亲戚,正在北上广辛苦打拼的上班族们长夜漫漫无心睡眠,还在苦恼为什么找不到令自己心动的人。
人与人聊天有一个共性,就是求认同。本来大家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好几年,应该是最有共同语言的群体。
可是这些话题在同学群里谈来谈去,竟然莫名谈出了人与人差异。这才明白同一个同学群,已是两个小世界。
既然无法沟通,于是只有沉默。唯一能让所有人都参与一下的,也只剩下了:
拉票——孩子参加比赛,大家帮忙每天投十票;自己单位评比,抢到红包的朋友圈转一下。
广告——我也在斗地主你快来呀,我发现一个好东东快帮我砍一刀呀。
助力——到XX的火车票太难抢啦,需要你助我一臂之力。还好有这些举手之劳,支撑着摇摇晃晃的同学情谊,扶大厦于将倾。
陈奕迅唱道,为何旧知己,到最后变不到老友。
因为多年过去,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经历,你们早已没有了交集。
家乡定居的同学对大城市拼搏的喜怒哀乐不会产生共鸣,他们不关注房租涨得有多凶,工作压力有多大,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嘴上抱怨着996,却怎么也不愿回老家过过轻松日子。
同样,对外出闯荡的同学来说,对家长里短的小城生活也完全提不起兴趣,当他们打开对话框发现那500条未读消息全是类似“今天三点孩子放学明天表弟孩子满月”时,也只有默默地退出了。
有人喜欢每天发抖音上的搞笑短视频,还配上哈哈哈的表情,就有人在心里嘀咕这人现在怎么这么庸俗。
有人逛个书店发一张ins风十足的文艺自拍,就有人偷偷鄙视都一把年纪了还装什么装。
各自的生活成了平行线,群里的分享又怎么会得到默契的回应。都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你的老同学也不例外。
当年看个夕阳都能嘻嘻哈哈笑作一团的场景,只能在记忆的角落蒙上厚厚的灰尘了。
当然,平静的群里其实暗流涌动。
别看大群无人说话,小群却是人声鼎沸。无需惊讶,一个四十多人的大群分裂成几个甚至十几个小群都是很正常的操作。
人嘛,总是有着八卦这样的生理需求。
大群说话比较顾忌,发个照片别人说炫耀,偶尔卖个惨别人说做作,说个观点很可能又吵起来。
小群就随意放松多了,几个背景经历相同的死党,可以肆意地讽刺挖苦,插科打诨,还不用在意形象,就算有人@自己也没有需要立刻回复的压力。
如果说大群是一片空白的朋友圈,小群就是私密安全的小密圈。然而,一个曾经的团结集体就这样四分五裂。
伤感吗?
大可不必。
只要曾经拥有,又何必在乎天长地久。
我们身边的位置是有限的,你离一些人近了,就自动离一些人远了。
有人能陪着自己走完人生,固然幸运,有人自动地在你的生命中退出,那就微笑着说声再见。
而那个已经一片死寂的同学群,看似凋零,其实大家都以各自喜欢的方式待在群里,没有退群。
它是个永远不会熄灭的灯塔,哪怕你走得再远,它依旧不停闪耀着微弱的光芒。甚至在你迷失彷徨时,它都会带给你一点久违的温暖。
我们在最美好的时光里相遇,又散落在人海茫茫。
但坚信
茫茫人海中的我们在最美的时光里终将再次相遇
这就是人生
不可避免的散场
又期盼着再一次的相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