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在人间游走时,曾经到过英莲家、黛玉家和宝钗家。但是,他说的话,只有薛家照做了,而甄林两家都没有照做,这是为什么呢?
癞头和尚去薛家是“给”,去甄士隐家和林如海家是要“取”。取别的倒也罢了,问题是,他要把人家的孩子带走。换作我是家长,视如珍宝的孩子,你来了就要,还长得一言难尽,我直接能大耳刮子呼上去。
《红楼梦》中写过,这一僧一道想要的是功德,别人都在用力地活着,他们只想着去捡现成的。一边说着天机不可泄露,一边又含糊不清地让别人把孩子舍给他。但凡疼爱孩子的家长,都会质疑他们怕不是有什么“大病”吧。
1.
先看英莲,她是甄士隐年过半百才得的孩子,长得粉妆玉琢,乖巧可爱。癞头和尚见到甄士隐抱着英莲,上来就哭,够晦气吧,他还问甄士隐:“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不废话吗,难道这天底下,只有生下来就运气逆天,仿佛开过光的孩子才配抱着,其他的孩子都得扔?
甄士隐没有理他,他又指着人家大笑:“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甄士隐觉得不对,但是人家已经走了。可这留下的话,令人烦恼,似乎不舍得孩子就会遭殃。你不给我孩子,你就要倒霉,威胁感十足。而英莲当时只有三岁啊,哪个父母放心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蓬头垢面的陌生人呢?
至于说英莲累及爹娘,被拐非她所愿,天下被拐的孩子可就太多了,都是累及爹娘?火灾也非英莲所为,怎么就成了她累及爹娘呢?
故弄玄虚的人掌握了玄机,说话半遮半掩,不如不说。
2.
再看黛玉,也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爱若珍宝。她聪明清秀,却也怯弱多病,寻医问药总不见好。
在她三岁时,癞头和尚也说要化她出家,父母当然不愿意。那和尚就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你干脆直接报贾宝玉的家庭住址得了。
这个癞头和尚本来就是下界捞功德的,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就把人度化走了,功德哪里寻?可见,也不是真心要帮助别人。
黛玉本就为了还泪而来,如果不跟他走,他也说了解决办法。第一点是不许哭,这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到的事啊。当然,臣妾也做不到。第二点,是除父母外,不见其他亲友。这又太扯了,为了一辈子的所谓平安,不见亲戚朋友,简直荒谬。该来的总会来,躲也躲不掉。
我们总不能为了还没发生的事,就乱了当下的心。人总有一死,难道当下就不活了?癞头和尚给的方法,不是“因噎废食”吗?
活在当下,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好。如果用尽全力之后,结果也不理想,就没什么可遗憾的。至少,我用心地活过。
3.
最后,看宝钗。薛宝钗因为从胎里带来的热毒,请医问药总也不见效。癞头和尚就给她提供了一个“海上方”,极其琐碎,但是制成了却非常有效用。药名叫“冷香丸”,是用四季里的四种花蕊,以及节气里的雨露霜雪,按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药丸。
而薛宝钗的运气相当好,一二年内就做成了。
相较于对英莲和黛玉的度化,这药方就太小儿科了。做得成是好事,做不成也不过是费些人力物力而已,对家庭没什么影响。薛家为什么要拒绝,试一下又不会掉块肉。
每次看到跛足道人和癞头和尚,就忍不住想起一些小说中的桥段。越是普通不打眼的人,似乎就越是高人。比如遇到老爷爷或老奶奶,或者某个乞丐,然后日行一善,人家就送个镯子、玉坠之类的小物件,带你穿越,给你空间,看着要多爽有多爽。而实际上,我们都知道,这是妄想,小说也不过就是看个乐子而已。
《红楼梦》中的癞头和尚,首先外貌就让人难以信服,然后再说几句似是而非的话,不痛不痒的就想让别人把孩子交给他,那不是痴人说梦吗?在当代,遇到这样一个人问你要孩子,估计挨揍都是轻的,那得报警。
如果换做是你,你会相信癞头和尚的话,并且把孩子交给他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