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钧
今天我们继续讲北方文艺复兴,通过杨·凡·艾克(Jan Van Eyck )的作品来为你解读,北方文艺复兴极端细致的审美观念。
北方文艺复兴:细节决定成败
1. 拥有各种成熟技术的今天,我们在看到制作精良的动画片时,会感叹于动画人物制作之精细,甚至连说话的口型都能模拟对应。其实,在六百年前,“对口型”已经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一项绝活。这一绝活的代表作就是杨·凡·艾克的《根特祭坛画》,这幅画可以说是将北方文艺复兴极端细致的绘画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学会欣赏它,你就抓住了北方文艺复兴的核心本质。
2. 杨·凡·艾克(1386-1441)是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画家,除了因改进颜料使得油画普及而被称为“油画之父” 以外,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在作品中集中体现了北方文艺复兴的审美观念,极端细致地表现一个场景,对于细节刻画令人叹为观止。
3. 关于北方文艺复兴的极端细致,以及杨·凡·艾克对细节表现的突出代表作,你最需要仔细赏析的就是《根特祭坛画》。乍一看,这似乎只是一幅很平常的宗教主题画,展现了以耶稣、唱诗班、神职人员、羔羊等为主体形象的宗教仪式场景。然而,这幅画的真正价值并不在献祭仪式的场景中,而是隐藏在唱诗班的形象里。
4. 《根特祭坛画》中,两排唱诗班的口型是不一样的。按理说,在肃穆的宗教仪式中,唱诗班应该是吟唱同一首作品,但这幅画中却有着不一样的口型。实际上,这里展现的是音乐作曲中很重要的一个技巧—— 复调。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作曲手法,与我们熟知的和声不同。和声是指唱词一样,音调不同,高低错落,产生集体的组合效果。复调是音高和唱词都不一样,或者两段相同的旋律和唱词,错开一定的时间,各自独立,但又和谐统一。画中的唱诗班因为在吟唱复调作品,所以口型是不一致的。
5. 复调这种作曲手法通过利用错位,丰富音乐形象,产生戏剧冲突,营造出前呼后应、此起彼落的效果。杨·凡·艾克在呈现一个宗教仪式场景的作品中,其实完全可以忽略当时音乐发展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作品对主题的诠释。但是,他坚持北方文艺复兴绘画极端细致的理念,不但完美地诠释了绘画主题,而且把历史的缩影展现在画作中,让后世通过这幅画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发展的高度。从这个层面看,我们不得不被杨·凡·艾克的精细技巧所折服。
6. 《根特祭坛画》中,另一个细节的刻画在于画面中花的种类,不多不少刚好42种。“42”这个数字在基督教文化中非常重要,是象征生命意义的数字,意义非凡。“42”在《圣经》中也以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形式频繁出现,例如耶稣的祖先有42代人、野兽将占据地球42个月等等。为了迎合宗教主题,杨·凡·艾克甚至在如此不易察觉的数字细节中,还要进行精心安排,可见他对“极端细致”这一观念的坚持。
7. 杨·凡·艾克对细节的坚持还有助于他在画作中“刷存在感”。在他的另一幅宗教主题画中,有一位穿着盔甲的人物,他是圣·乔治,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类似于“关二爷”的形象。这幅画中最有趣的细节在于,在这位“关二爷”的盔甲上,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地方,反射出了一个带着红头巾的人物形象。这个人,就是画家杨·凡·艾克本人。他用这种细节刻画的手法,在画作中“签名”,不仅仅是对北方文艺复兴精神的坚持,更是对整个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彰显,即强调画家的地位,强调艺术的“存在感”。
8. 我们可以试想,如果没有对细节近乎痴迷的追求,也许就不会有大师杨·凡·艾克;没有杨·凡·艾克对北方文艺复兴理念的坚持,在画作中用细节刻画的方式“签名”,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敬仰膜拜的、有名有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北方文艺复兴给我们当下最大的启示就是细节决定成败。追求细节的精神,追根溯源,其实就是一种文艺复兴精神。
图片区
《根特祭坛画》-全貌 《根特祭坛画》中献祭场景,其中花的种类正好是42种 《根特祭坛画》-局部,唱诗班的口型不一致,是因为在吟唱复调音乐作品,可见细节刻画的功力
杨·凡·艾克的宗教主题画-全貌 杨·凡·艾克的宗教主题画-局部,图中红框标注处,可以看到画家在盔甲上的倒影 杨·凡·艾克的自画像
每日小贴士
注重细节是彰显文艺复兴精神
如果有人说你吹毛求疵,你就可以搬出文艺复兴精神。比如,你是甲方,乙方因为你对细节的挑剔有意见的话,你就可以搬出这张《根特祭坛画》,向对方介绍口型与复调这个细节,告诉Ta对细节的追求是对文艺复兴精神的彰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