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爱尔兰的Eve Bunting(伊芙.邦婷)总觉得她自己很像传说中的Shanachie精灵,到处说故事给别人听。而这种源源不绝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反应在她的作品数量上,从1958年至今,Bunting已经完成了二百本以上的作品,创作的对象包括了图画书的儿童到阅读小说的青少年,横跨童书绘本、小说及非小说类~获奖无数,包括美国凯迪克奖 (Caldecott Medal)、金风筝奖 (Golden Kite Award)、爱伦‧坡奖 (the Edgar)等,并于1997年获天主教图书馆协会颁发蕤及内金牌奖 (Regina Medal),在当今美国文坛的地位备受推崇!
伊芙.邦婷( Eve Bunting ),生长于北爱尔兰。从小沉浸在书香里,父亲常将她抱在膝上,念诗给她听,母亲也热爱阅读,将家里改造成社区图书馆,Bunting七岁时,父母亲把她送去寄宿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1958年,由于经济和宗教等因素,与先生Ed Bunting和三个孩子移居美国加州,定居至今。
Bunting擅长以简洁的文字、感人的笔触,以及宽阔的写作角度,关注各种社会议题和层面。Bunting的作品中涵盖的面向十分广泛,从无家可归的游民、孤儿、文盲、自然保育、暴动到战争都有所着墨。 在书的结尾,主角不是都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是有着对未来的希望。透过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也给大人不同角度的省思,在看完故事的同时,也了解到邦婷的每一本作品都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如同Bunting所说的,希望创作出来的作品是能让孩子有思考空间的,而她也乐于和大小读者分享她的人生经历和想法。
“这些严肃沉重的议题,在邦婷的作品中,带给读者的是温暖的人性关怀,和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的力量。”
我们也从邦婷的作品中了解她最大的特色是“简洁平实却情感张力十足”,并以真诚平实的文字,娓娓述说这个温暖又动人的故事,也用看似轻描淡写的文体,适切而不滥情地诠释出那些失去挚爱者心中的无限哀思,而且邦婷选用的题材很特别,非常吸引读者。
她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童书作家 ,她所写的故事不仅引人入胜 ,而她透过故事所延伸的关怀层面和深度,更为让人感动。她有一种细腻的感受力,观察身边的人物以及场景,而用平实的笔调写作,表达她关怀别人的心意。了解她写的故事背景之后,或许你会有一些感伤,但是她总是以正面的态度看待生命的问题,给阅读的人鼓励与希望。
探讨一般人可能面对的问题、挫折和必须承担的责任是她作品中一项很大的特征。伊芙.邦婷认为,小孩必须学习认识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择,因为,“这就是人生 ”。 透过她写的故事,小孩了解并体验不同的人生,这些阅读经验在他们的生命中慢慢蓄积为成长的能量,成为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即使日后面临有理由绝望的处境,也不会失去希望。
同时,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她创作的故事中,大人并没有被塑造成对所有困难免疫的角色,正如在The Wednesday Surprise中,一位父亲试图在女儿面前隐藏自己不识字的事实。在这些故事情节中,Bunting想要让孩子了解到大人和他们一样也会犯错,也会碰到挫折。透过这些叙述,Bunting往往能以她独特的技巧真实地反应出故事主角的心理反应,并引导他们做出负责任的决定。作家认为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择是必要的,因为「这就是人生」。
最重要的事
这是一本描写拉丁裔移民在美谋生的故事,主角是爷孙俩人,因为爷爷不会说英文,只好靠孙子帮他传话翻译,而孙子为了尽快替爷爷找到工作,却谎报爷爷会做园艺,在自己也没弄懂雇主的要求下,竟然将雇主的花拔光了,这下该怎么办才好呢?还好正直的爷爷,及时为孙子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要为说谎负责,结果不仅没有失去人格,还有一份正式的工作。
刚从墨西哥移民美国、不懂英语的外公,则是在小外孙帮忙他接洽临时工作说谎犯错时,即时帮助他思考,做出正确的决定。小男孩的外公诚心弥补错误,为雇主着想,不仅换来雇主的信赖,愿意提供一份正式的工作给他,更为自己赢得尊严和信誉。
这本书的作者伊芙‧邦婷,常常借由故事中的角色和他们遭遇的难题,引领小孩同理设想,因为她认为,小孩必须认识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择,而他们身边的大人,更该责无旁贷协助他们做正确的决定,并且学习这些重要的人生课题。:坚持做对的事!然而,做正确的事,往往需要过人的勇气和不畏艰难的坚持毅力。这方面,真实人物的故事对小孩来说更具启发和信服力。
开往远方的列车
故事以美国1850~1920年代为背景.那段时期约有十万名无家可归的孩子从美东被送往中西部需要劳力的小镇和农庄等地.美国儿童协会希望能将这些孩子安置在妥适的家庭……
玛莉安被妈妈留在孤儿院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妈妈,而在一趟孤儿列车之旅,她和十三个孤儿一起去寻找收养家庭。火车停靠的每一站,月台上都挤满想领养孩子的大人,有的只是想找个帮忙收割、做家事、带小孩的帮手,也有人是真心想要一个孩子。每一站都有孤儿被领养,玛莉安深信,妈妈会在下一站等她,而“远方”站到了,妈妈却不在远方……
这是一本感人、忧伤的绘本,整本图画带有一股浓浓的温暖,黄褐色的色调,使人一眼看上去,就仿佛回到家的怀抱;作者的文字传神的描写了孤儿玛莉安的心情,画家的笔触沉着冷静,相当触动人心,令人回味再三。
艾莉丝的树
艾莉丝好爱农场上那棵靠近马路的老橡树。但在春天里的某一天,那棵树的叶子竟然变黄掉落了。大家努力抢救,不过,树还是渐渐枯死了。艾莉丝以为老橡树会一直在那里,就像天空和草原,就像爸爸和妈妈一样。最后,树似乎放弃了,艾莉丝也是,直到她想起一样东西,才让她重新燃起希望。如果她救不了那棵树,那么,她还能做什么呢?
“我们绝不是有意要残害世界上美丽的生命,但我们就是这么做了。”
一棵老橡树之死,道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小女孩艾莉丝亲眼目睹人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并尽一己之力,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本书让孩子从失去中学习珍惜,也看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
我想有个家
小男孩的母亲过世了,父亲又失业,父子俩没有了家,只好选择住在机场。机场中也有一些游民,往往因大声吵闹、脏衣服、随意平躺,而被航警赶出去。他们为了不引人注意,总是小心翼翼的,不断更换航空公司,让自己的装扮像一般旅客。他们总是分开来坐着睡,等半夜人少时就机警的醒来。一天男孩看到一只小鸟飞进航厦,东闯西撞的飞不出去,几天后小鸟终于找到出口飞走了。男孩看着小鸟,默默的祝福:飞吧,小鸟,离开这个家!小男孩看着鸟儿,有了淡淡的希望...
男孩的爸爸只有周末时会到一家公司打杂,男孩也利用偶尔帮旅客搬行李的机会赚点小费。父子俩期望着有一天能找到地方住,也希望孩子隔年能到学校念书,然而他们都不知道何时能寻到出路,自由快乐的飞离机场。
透过书本的情节与文字,让孩子了解到人生的不如意难以避免,面对自己的悲伤,如何永怀希望,面对他人的悲伤,不忘实践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态度。
爷爷的墙
爷爷的墙,刻着很多人的名字,那些人很久以前在一场战争里阵亡。这是第一本以战争与老兵故事为题材的儿童图画书。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描绘父子俩参访越战纪念碑的经过。
本书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描绘一对有亲人于越战中阵亡的父子参访越战纪念碑的经过,非常动人。
战争与死亡的主题一直不易向孩子呈现,因为悲伤、失去所爱或战争造成的种种不幸,有违我们对儿童读物的期盼,然而人类的愚蠢与不幸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何况历史不断的重演,而孩子是明日的大人,让他们提早接触这类的警世作品,有防范于未然的功用。
记忆的项链
小女孩萝拉借由一串母亲生前留下有纪念价值的纽扣-“记忆的项链”,来怀念已过世的母亲,但“新妈妈”的出现,让她充满着背逆起伏的情绪。新妈妈要如何的智慧包容和温暖体谅,才能够让劳拉抚平失去至亲的伤痛?
一段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故事,探讨“死亡”议题的图画书,当孩子在面临失去亲人,如何让悲伤找到出口,如何陪着孩子共渡生命的难关,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议题。
正像Bunting的粉丝如是说道:
人生没有永远的美好与欢乐,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让人伤心、难过的事。在伊芙邦婷(Eve Bunting)的书中,常可以看到这种人生的无奈,但是,她总在故事里,给了无限正向的希望。她常常挑战困难的题材,像是离婚、收养、看护行动不便的长辈、移民、战争、流浪等。她的作品让人想到没有一个家庭是完美的,欢乐的结局也不是必然。当合上书页的那一刻,留在心中的是一颗关怀的种子,而她的文字才刚刚帮种子浇了水。读者不能马上了解种子会长成什么大树,也许要花上好多年的时间去了解也说不定。但是那份关怀的启蒙,就是希望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