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小不曾被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抑郁?

从小不曾被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抑郁?

作者: 郁金香抗抑郁 | 来源:发表于2021-06-15 20:44 被阅读0次

    当值编辑 | 大花

    配图来源 |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营

    一个孩子如果在被父母的“偏爱”中长大——父母的爱也有很多种,而我们在这里用“偏爱”这个词,是指父母不因为其他任何原因、仅仅因为你是你、因为你这个人本身的存在而爱你(偏爱和纪律并不矛盾,好的父母懂得科学运用纪律的手段帮助孩子成长)。

    在这样的爱中长大的孩子,会在成年后想要求别人好好对待自己的时候,有一种“理所当然”的底气。对于亲密关系伴侣,他们能够认为对方理所当然要给自己“自己值得的”那种好的对待——当然同时他们也有好好爱别人的能力。

    但也有这样一群孩子,不曾被偏爱的孩子,成年后容易活在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中。更容易有以下这些表现

    01总是把目标设得很低,甚至主动放弃追求那些更大更好的目标,即便自己其实是渴望实现它们的。

    02 习惯以负面的方式来激励自己,好像只有苛责自己、批判自己,才能有改变的动力。

    03 容易把他人的看法当作对自己的指责,总觉得别人的话在针对自己。

    04 很难原谅自己的错误或失败,总是纠结于过去的遗憾,对于那些“不应该”耿耿于怀。

    05 总是拿自己和别人做比较,活在对他人的羡慕或嫉妒中,觉得“别人什么都比我好”。

    06 对来自他人的欣赏感到尴尬和不知所措,总觉得别人之所以肯定自己,只是出于礼貌或好心。

    自我厌恶,指的是一个人从根本上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都是不好的或至少是不够好的,因而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那些好的东西或好的关系。这种负面的情绪,使孩子长大后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

    如果父母总是苛责孩子的言行,孩子长大后就容易陷入自我厌恶。尤其当父母表达批评的方式不够恰当,孩子又尚未有能力区分“对言行的批评”和“对人的指责”时,便会习得“都是我不好”的思维模式。 

    或者父母虽不曾苛责孩子,却缺乏对孩子正面的肯定和鼓励,很少在孩子面前表达正面的情感。幼小的孩子很可能会将之解读为“我的存在并不能给父母带来满足感、让父母满意,我是不够好的” 

    对小孩子来说,感到自己被父母偏爱是一种重要的体验。这是此后的人生中我们相信自己还会被其他人偏爱的底气。而缺乏这种底气的孩子,就有可能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厌恶的黑洞。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厌恶不仅会伤害人们与自身的关系,还会伤害到自身与外界的关系。

    自我厌恶还会为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尽管渴望被爱,自我厌恶的人却害怕开始一段关系,ta们不认为会有人真心实意地爱自己;即便有人表现出善意,ta们也会认为:对方只是被ta们的表象“欺骗”了,一旦深入交往,对方就会发现ta们一无是处.

    喜欢打击孩子:父母的差评,是刺向孩子心口的一把刀

    央视节目《心理访谈》采访过这样一个家庭:女儿范成金,今年33岁,自从大学毕业,就一直窝在家里,整整十年,都没有出去找过工作。

    在镜头前,她回忆起自己的童年:

    初中的时候,她很喜欢写写画画,还曾自己设计过运动鞋和服装,可父母看到后的第一反应却是贬低她的爱好:“有啥用啊,有用吗?看书去!”

    做饭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水放多了,全家人都过来指责她:“你搁水咋搁这么多?做个饭都不会!”

    在收到来自父母的一个又一个差评后,范成金变得越来越自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最严重的时候,甚至连话也说不出口。

    大学毕业后,范成金说不出话的症状变得越来越严重,可家人却还是动不动就对她实施打击式教育:“你将来成事了,我给你跪下!”“你成事了,狗都成事了。”

    就这样,范成金最终没能挺过被打击的痛苦,只得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浑浑噩噩地度过余生。

    其实,每个孩子都期待能变成更好的自己。

    父母的打击和贬低,却令孩子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点点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泥沼。

    作家艾小羊曾分享过自己和爸爸的故事:高二那年,她奋发图强,原本成绩中游的她竟然在一次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可谁知,当她兴冲冲把成绩单送到爸爸面前时,却只换来了一个轻蔑的眼神,和一句“瞎猫撞到死耗子罢了。”

    工作后,每次她买礼物回家,爸爸都会批评她:“你买的这是啥东西?怎么又乱花钱!”

    爸爸60岁生日前夕,她反复斟酌、挑选,想了无数种礼物,却依旧无法决定买什么。

    到了晚上,她梦见爸爸坐在自己送的按摩椅上,一下子就消失了,消失前还不忘对她破口大骂:“你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破烂玩意儿!”

    来自父母的否定和打击,是孩子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即便长大成人,即便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父母面前,自卑和恐惧却总是如影随形,时不时就跳出来让他崩溃。

    父母的差评,是孩子心底始终难以愈合的伤疤。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只要每天在他耳边说“你什么都做不好”就够了。

    为人父母,我们最应该做的,不是用懂事绑架孩子,不是用语言打击孩子,也不是用比较伤害孩子。

    而是用欣赏和肯定的目光激发出孩子好的那一面,让孩子用努力和坚持,把自卑升华为对生命的谦敬。

    这些不被偏爱的孩子,长大后需要用双倍的力气去学会自爱,从而去摆脱抑郁的魔咒。

    自爱是“一种自我支持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支持我们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成长的行为而增长”。具体来说,爱自己包含了以下五个方面:

    01一定程度地满足自我需求。人有欲望和需求是一件正常的事。在合理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需求,是对自我的尊重和重视。

    02关心自我感受,远离让自己痛苦的人和事。真正的爱自己,是在接收到内心发出“我不想要”的信号后,能够果断付诸行动。不舒服的时候say no,痛苦的时候及时抽离,不仅会主动觉察自己的感受,还会关心和照顾它,让自己回到健康的状态中。

    03 一个爱自己的人是对自我坦率的,能感知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外部的现实,诚实地承认自己的现状和不足,但同时接纳这样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认为自我批判是促进进步的方式之一。实际上,它不一定会带来动力,反而会让人在不断否定和比较中对自己失望,从而丧失行动力(Bernard, 2019)。

    04坦然面对曾经的过错,能够原谅自己(Carson, 2006)。Ta们可以面对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客观去看待这些东西在生命里存在过的意义,从中汲取养分,获得提升和成长。

    05自我肯定,不会轻易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动摇。他们认可自己,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相信自己值得珍贵美好的事物和好的生活,并且这种感受是依据自我的意识而不是别人的价值观来建立的。 

    与自我厌恶相反,一个自爱的人会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也信任自己即便暂时失败、但也能在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有能力最终实现理想状态。

    同时,自爱的人并不害怕看见自己的不足,反而能够更清晰地在人生选择中扬长避短。这种明智的选择和不断的尝试,在较长的时间中使得他们能更大概率实现目标,因此收获外界的认可和自身的价值感。

    从小不被偏爱的孩子,不妨多偏爱一下自己,尊重自身的存在,听从内心的渴望。世界比你想象中温柔,希望你能接纳自己,和自己做最亲密的朋友,并肩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偏见,探索属于自己的人生任务,怀着好奇心看待自己的潜能和未来的可能,也在这个路上找到志同道合能够彼此支撑的朋友和爱人。

    - end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小不曾被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抑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za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