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官渡——成何?败何?

官渡——成何?败何?

作者: 匕它米米米米米米米 | 来源:发表于2020-09-26 16:19 被阅读0次

    不论是于三国还是与曹操,只要是去了解那个混乱纷杂的时代,就一定绕不开这场恶战——官渡之战。

    建安四年春二月,袁绍将南下攻打许都,曹操屯兵黎阳,冬十二月,张秀势力降曹操,曹操屯兵官渡。建安五年春正月,曹操大破逃走的刘备。二人相持半年多,许攸叛,曹操火烧乌巢,袁绍大败。六年春四月,曹操还许都七年夏五月袁绍死,幼子袁尚代,袁绍三子相争。十年春正月,曹操诛袁绍长子袁谭。秋八月,曹操北征乌丸,大破贼,使公孙康斩等。截至于此,官渡之战也就告一段落。

    在战争打响之初,没有人想过曹操会胜,更没有人统帅着百万雄师的袁绍竟然会败,甚至败得如此惨烈。

    曹操,袁绍,同为统帅,差距不可谓不大。

    作为相对而言的权力中心,曹操和袁绍身边都有很多人围着他们转,这些人每天都会向权力的核心传输各种不同的信息。这时候就需要曹操和袁绍自己的判断力了,很显然,他们会需要参考身边这些人的信息,或者应用他们,特别是当只靠自己略显吃力之时,这个过程暂且称之为借脑。

    同样是借脑,相对于曹操作为主脑有自己清晰的判断,袁绍的能力可能就有些略显不足。曹操通常是自己对整个的局势有了清晰的判断之后,再参考或者采取身边人提出的策略或方案。而袁绍则缺少了一个对整体局势的判断,或者说他的判断不够清晰,不够正确,而他本人又不能很好地听从别人的方案,史中曾有多次他粗暴地拒绝自己谋臣方案的案例,当然也不是说袁绍就不用自己谋臣的方略,只是他没能去运用那些相对来说较好的方案反而用的那些可能更为低劣的。

    就这样,曹操把握住了他能用的几乎所有机会;而袁绍,屡出昏招,一度是不见机而失之。

    除了之前说的判断力,这两人在格局和偏重上也有着很大的区别的,曹操曾经攻打刘备,原因就是他确信袁绍不会趁这个时间来抄他的老巢。果不其然,当袁绍的谋士劝袁绍去攻打许都时,袁绍推辞以自己儿子生病了。纵然是四世三公,广结天下名士,也未能拓展袁绍的格局。作为统帅,想要占领天下,那就需要在家和国中有所取舍,曹操可能选了国,他包容了曾经杀死过自己长子的张秀。而袁绍可能选择了家,只因为自己幼子生病而错失攻打曹操的良机。把家放在第一位,那么一切都从家出发,以家为终点自然会忽略了那些以国为重时不得不注重的东西;若是从国出发,一切以国为基础,以国为终点,那就必须舍弃一些儿女情长,舍弃一些私人的恩怨。可惜袁绍败就败在这里了,败在放不下儿女情长,放不下自己那点儿家。

    曹操和袁绍在格局上的差距,早他最初十三路诸侯共讨董卓是就显现出来了。

    袁绍问曹操:“这次讨董卓若是不成,那怎么办?”

    曹操问说:“你怎么看?”

    袁绍对曰:“我北上占据河北,连结北方的夷狄,共同向南以争取天下。”

    曹操说:“我广纳天下之智,以道御民,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由此就可以清楚的看到两人的不同,袁绍想的是从物质上取胜以进行征战,曹操想的则是从精神上取胜,进行征战。如果说袁绍这里叫做以物御物,那曹操这里就叫做以道御人。物质取得的胜利在物质消失之后就失去了,而精神上若是彻底的取得了胜利。那便是几十年,几百年也不一定能改得了的。

    也许真的是曹操和袁绍本人的这种差距,最终导致了决定性的转折——许攸。

    许攸的投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历史开了个玩笑,如果没有许攸曹操可能就折在这里了,如果曹操没信许攸,他也可能折在这里了。但是后来曹操信了。因为许攸很了解曹操,因为曹操很了解袁绍,因为形势紧迫;如果信了许攸,那他可能还能胜,如果不信许攸那可能真的就折在这儿了。虽然前面一直说曹操,说他的格局如何,说他的判断力如何,但是在许攸这件事上,他实在是有一些非理性的。许攸,可能是个变数,曹操其实赌了一把,不管前面那些分析到底靠不靠谱,就信这一回,成于此败于此。结果信这一回,他就成了,曹操胜了,官渡之战,名流千古。

    官渡之战的胜利很大方面取决于曹操和袁绍的差异,但是站在历史节点上,许攸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如果许攸没能背叛,那可能就没有魏,就好似吴三桂当初如果没有冲冠一怒为红颜,那后来做皇帝的到底是满人,还是当初的农民军呢?要想得天下,首先你要有得天下的才能,其次,你要有得天下的命。没有得天下的命,你就是有两倍得天下的才能,也未必有用。

    官渡之战,曹操成于袁绍,成于许攸,成于自己;袁绍败于曹操,败于许攸,败于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官渡——成何?败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dc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