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刺不知三部九侯者》

《刺不知三部九侯者》

作者: 野之老 | 来源:发表于2021-10-18 12:30 被阅读0次

说的是,医者临证施针治病时,如果没有准确把握患者三部九侯脉症的情况。这可是医者临证施针的大忌啊!

对此,经文首先说:“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后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这段意思说的是,医者临证施针,首先需仔细审察患者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然后施以再调治。具体的检查方法,是在其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其有无不相称或有无特别减弱的地方,这样就可知道病在哪一脏腑,并待其气至而刺之治疗了。但假如医者不懂得三部九侯之脉症,则便临证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可以诊察下病了;而只是简单地从上部脉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以及结合胃气的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哪一部了。所以说,医者如果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这个医生也是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

关于“刺不知三部九侯者”经文还说:“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就是说,医者临证施针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此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得真气不能恢复。医者这种把实症当作虚症、把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的做法,不但不能驱邪治病,反而还会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内,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故而医者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行为,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如果医者临证施针不知道自然四时五行之相生相胜的道理,则就会放过邪气而伤害了正气,更甚者,则或可以此断绝了病人的性命。所以请牢牢记住这样的原则,即病邪新侵入人体之时,一般没有定着之处!也就是说,这时你推它它就向前,你引它就会被阻止;所以医者只需迎其气而泻之,则其病就会立刻可以好起来的。

相关文章

  • 《刺不知三部九侯者》

    说的是,医者临证施针治病时,如果没有准确把握患者三部九侯脉症的情况。这可是医者临证施针的大忌啊! 对此,经文首先说...

  • 三胡堂中医故事会 第117集

    不可耽于脉诊,应该七诊合参 不纠缠三部九侯,不耽于脉诊 我说不要纠缠在这个三部九侯上,这个三部九侯,不要把所有的精...

  • 悟医道真(八百七十八)

    “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

  • 你说三十而立,而我只想逃出枷锁

    《素问·三部九侯论》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认为“九”是最高数,超过九,就要进一位,又回到“一”了...

  • 刺八侯

    帅堂案前,匡监军肥大的身躯倒在地上,失去头颅的粗脖腔汨汨地淌血。 众将领呆若木鸡,心惊胆寒。他们见过无数...

  • 《史记》之【殷本纪第三】阅读摘记

    原文: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於是纣乃重刑辟,有砲格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憙...

  • 悟医道真(七百二十一)

    “刺避五脏者,知逆从也。所谓从者,膈与脾肾之处,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着之,乃从单布上刺,刺之不愈复刺。刺针...

  •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第六》

    【本章要点】 一、详述九针的九种不同刺法——腧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焠刺及其相适应的九...

  • 第五十一篇 刺齐论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刺浅深之分。岐伯对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

  • 素问第20 三部九侯论篇-黄帝内经白话文

    三部九侯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刺不知三部九侯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fn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