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冬奥会结束,我的朋友圈被两条相关信息刷屏。
所以,作为体育白痴,虽然我没有看过任何一场比赛,我还是知道了武大靖夺冠的好消息以及羽生结弦。
武大靖就不说了!太太太太太有名了。
说一下羽生结弦。94年生日本人(目测今年是本命年),冬奥会有史以来第一位蝉联男单冠军的花样滑冰选手。
长这样!

打动我的滑冰视频,是这个
undefined_腾讯视频
然后,搜了一下资料,才知道网易移动公司推出了一款手游叫做《阴阳师》,主角安倍晴明居然是日本真实存在的人物(大约就是中国宋初那个时代),日本奇幻小说家梦枕貘写过一个《阴阳师》的小说系列,2001年日本出过改编自《阴阳师》小说的同名电影......
好吧!这些都是后话!
重点是,只看图片和视频,我还真是挺喜欢这个选手的。
2
要说最近热映的电视剧,还是要数《谈判官》,虽然分分钟想弃剧,可据说收视率非常的高。就算我,也是一边吐槽,一边快进,一边追剧,完全是停都停不下来的节奏。作为一个不太年轻的年轻人,想想还真是挺丢人的。
后来我和别人讨论我们都在看什么,结果答案居然是在看男主角谢晓飞(黄子韬饰演)拽。

3
《时尚芭莎》三月刊刊登了娜扎COS赫本的照片。来感受下:

我想说的重点不是娜扎COS了赫本,而是太多人COS了赫本。而且,不仅是明星想要COS赫本,我以及身边的普通女生,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希望能够COS她。

4
所以
为什么会因为一张图片和一段视频喜欢羽生结弦?
为什么会喜欢看谢晓飞拽?
为什么想要COS赫本而不是COS其它人?
无论是羽生结弦、谢晓飞还是赫本,毫无疑问身上是有共通性的。
这种共通性就是浓烈的少年感。
羽生结弦的少年感表现在“长着少女漫画主角的脸,活得却更像一部热血动画”。
谢晓飞的少年感表现在肆无忌惮地展示着自己对未来的设想和展望,哪怕被人质疑。
赫本的少年感表现在《罗马假日》安妮公主的勇敢与天真。
5
《心理学与生活》中有关于“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
简单来说:
感觉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我们看到图片、视频、听到声音是感觉。但产生感觉来自于知觉。
知觉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四个特性。我们之所以喜欢谁不喜欢谁,主要来自于知觉的理解性。所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在此概念中,最重要的关键词就是知识经验。体现的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因此对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喜欢这样的少年感,从知觉角度来说,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们身上的少年感。
就好像我们从羽生结弦身上看到了对于爱好的坚持,也许还能够看到那个被漫画热血精神激励的曾经的自己,如果坚持下去,是不是也活成了梦想中漫画中的的样子?
从谢晓飞身上看到了家庭的宠溺、青年人的意气风发,不管不顾,心中有所依靠。
从赫本身上看到了女孩的勇敢美好,年轻的模样,对世界的天真和信任。
我们喜欢她们,因为我们喜欢从她们身上看到的感觉,喜欢少年感。
我们喜欢少年感,喜欢心中有火、手中有剑的姿态;喜欢不看输赢,不计成本的努力;喜欢追求本心,想做而去做的潇洒,喜欢那个不确定但一定比现在更好的未来。
而最好的是,我不是一个人在喜欢。
我以为,当很多人都喜好少年感,以青年精神为荣,则时代的精神正在重新书写。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
这就是那个我们想要的年轻的时代。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言犹在耳。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而我想,
现在,此刻,就是那个理想的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