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IC人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提高人际关系敏感度的辅助工具,它将人分成四个类型,但又不是绝对,它强调我们每个人都有这四个类型特质,只是比例不同。如果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很好的运用它,那么你在独处时可以照顾好自己,在和他人相处时可以把他们都变成对的人,是不是很神奇?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DISC人际关系理论,刚开始我也不懂,没听过,一头雾水,只是听朋友说这个课程很棒,线下课程将近上万,好奇心驱使下报了名,但学了第一课后,之后的课程让我很是期待。
这个理论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博士—威廉莫顿马其顿提出的,这个理论雏形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一个古老部落的图腾。有一次这个心理学家意外发现这个图腾,觉得有意思就带回去研究了,研究的时候又把人的行为风格分成了4种类型,分别是D是支配型,I影响型,S支持型,C思考型。
学习DSIC人际关系理论的初次体验它的第一课就是告诉你这个理论的三个前题假设:
1、每个人都有DISC ,只是比例不同。
2、DISC是四种行为风格,不是优缺点而是特色。
3、DISC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第一个:每个人都有DISC ,只是比例不同,每个类型之间其实是可以转换的。比如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拿自己打个比方,我在熟人面前算不上安静,但是在陌生人面前我就是不太爱说话的人,在孩子面前我可能比较像个孩子会和她一起玩,每种类型特质只是在特定的场合才会表现出来、并且表现出来的比例会有不同罢了。
第二个:DISC是四种行为风格,不是优缺点而是特色。例如一个C思考型特质比较多的人,在有些事上可以说他优柔寡断,但是某些方面也可以说他思考周到,因此也就没有好坏之分。
第三个:DISC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其实我以前一直认为人的性格不会改变。有句老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后来慢慢察觉这些可以调整和改变。还是拿我自己打比方,我以前是个很内向的人,和人交流害羞、腼腆,但是现在我也可以笑眯眯的和陌生交流,打破了内心的恐惧,我也改变了。所以我相信这个理论,一个人的拥有很多面,它是可以调整和改变的。
第一课的三个前提假设我觉得挺有意义的,如果学习一个人格分类就把自己的能力或者风格限制在了某一个类型里,而去忽略了其他可能,然后思维僵化,觉得自己就是那样的人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这三个前提假设就打破了这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很好的。
最后我听了这个课的补充资料——任博老师的13种性格分析。老师介绍了13种现在比较流行的性格分析工具,比如DISC、九型人格、霍兰德代码、临床分析量表等,感觉作用都差不多,就是侧重点不一样。等这个学完了以后学学九型,也许后面可以再做个对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