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主题为“输不起”的育儿投稿文,是因为我儿子也存在输不起的情况。
有时候,我会很耐心地应对,理解他的全能自恋心态。
也有时候,我会不可避免地数落他、指责他。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会显得更加委屈。
输掉游戏的委屈加上不被妈妈理解的委屈。
双重委屈之下的孩子,又怎么能马上有“输得起”的表现呢?
02
经过查询资料,加上昨天晚上弘丹老师的分享,加上自我反思,我意识到,孩子输不起,归根到底是由于我自己竞争意识太强,并且无形中向孩子传递了太多竞争意识,让孩子觉得不管什么时候都要赢。
就像玩棋类游戏,其实更主要的诉求应该是亲子陪伴,大家一起享受玩棋的乐趣。而不是计较最后的谁输谁赢。
那为什么孩子总想赢呢?因为孩子小时候,每当他赢了以后,我就会说“你好厉害呀”“你好棒呀”!
强调次数多了,孩子难免会认为自己确实很厉害。而这种状态,是我一直以来想让他有的。甚至是我希望他能一辈子都能感受到的。
当儿子处于这种状态时,他就无法去面对“输”,因为“输”了,他就不厉害了,就不是妈妈心中和他心中的厉害人物了。
所以,从源头上说,分明是我造成了孩子“输不起”的结果。
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看到儿子比别人厉害,我内心也会油然而生一种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有时候会直接转化成语言,表达给孩子。有时候则是以行动的方式,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
比如,对孩子更好了。孩子是很敏感的。很容易就会捕捉到他的重要他人喜欢自己的什么行为,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没有谁会一直赢,总要面对输。我没有刻意这么做,我并未意识到,我被我的潜意识和一直以来的习惯主宰了。
03
我的这种教育太低级了。高明的教育应该是《36岁,人生半熟》的作者宽宽父母对她的教育。
不过度强调考试成绩的影响,而是创造一种氛围,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热爱学习,从阅读和学习中体会到愉悦感。
不与别人比较,不强调竞争,回归到事情本身,去感受事情本身的乐趣。这才是睿智之选吧!
对我来说,这意味着,我看到其他人的成绩时,不应该去与他对比,让自己有相形见绌之感。
而是真心地为他人取得的成绩而开心,同时去思考,自己可以从中获得哪些启发,让自己变得更好。
对于育儿来说,这意味着,我不再将儿子与其他人相比,而是去发现儿子本身的闪光点,并让儿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儿子做真正的自己。
这意味着,玩游戏时,我不再强调说他多么厉害,而是要让他看到,妈妈也有厉害的时候,玩游戏不是为了比谁更厉害,而是要去发现在游戏过程中,有哪些值得记忆、玩味的点。
这意味着,当他每次考试过后,不去过多关注他的分数,而是去问他,对于这个成绩,他有何感想。考试过程中,是否做到相应的注意事项。
04
投稿文中提到的几个方法,我认为是非常行之有效的。
首先,父母要调整心态,上面的内容,就是我调整心态的过程。另外提到的几个方法,也是我一直在用的,并且确实有效。
正面管教中强调,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要感到高兴,因为又有进步的机会了。
另外不记得哪本书里说过,当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是表达关心与爱、促进亲子关系的时候;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才是固定行为的时候。
所以,当孩子输不起时,就是孩子出现了问题。父母不用焦虑,这是一个机会,一个让孩子修正自己行为的机会,也是一个加强亲子关系的机会。
育儿即修己。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主动自我完善的过程。
与阅读此文的家长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