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受:
看完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第一感受就是“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理解”,好像以前都学了假的历史。
上一次有类似感受是因为看了好熊的《春秋大义》,知道儒家的观点和形态是为君王统治而生的,也会随着统治者的需求而变化。
2.内容:
再说回《中国史纲50讲》,主要有四大模块。时间的坐标上,是这些社会类型的转变:封建社会(商周)、豪族社会(周秦)、平民社会(唐宋)到近代社会(清后)。空间的坐标上,又是草原、中原、海洋、西域彼此之间互相依赖和塑造的关系:在古代历史上,草原和中原的博弈带来不断更新的秩序,它们的关系被作者称为“创生线”,中原和海洋的关系是秩序的传播,被称为“传播线”;到近代历史,海洋和中原的关系则成为新的”创新线“,草原和中原的关系则成为新的”传播线“。
当然,历史不仅包括事实,还包括为何而来的事实和事实的意义。比如作者讲到,战争逻辑的变化、铁器牛耕和竹简等新技术的出现,让平民可以成为君主利用的力量,促进了“礼崩”后封建社会走向终结;而春秋时期的思想变革奠定了之后的中国人精神基础。
3.思考:
想到有点轴的许知远在《十三邀》中,会问采访者你觉得这段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因为在许老师认知里:每段生活都是不断塑造人,让人成为一个新的人。
施展老师认为,历史是各个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而博弈要素有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约束条件,内部机制就是人们的欲望,外部约束就是博弈中的各种资源和人们彼此间的关系。
一个人也是一部历史。在每个人自己的人生舞台上,我们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建立自己的国度,当自己国家的主席,在很大意义上决定这个叫“自己”的国家在“他人”的大环境中该如何发展。理解自己的过去,搞清自己的现在,然后才能计划自己的将来。又因为“自己”和“他人”处在总不完结的互动中,理解“他人”的大环境,才能这个宏大的格局中,真正实现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