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现象学导论》8-5:范畴意向和范畴对象之“再论范畴行为与对象”

《现象学导论》8-5:范畴意向和范畴对象之“再论范畴行为与对象”

作者: 力法跳跳 | 来源:发表于2022-12-27 20:41 被阅读0次

    意向性,意识方向。

    在这一节中,作者重新强调了范畴行为对于人的思维与理解人的思维的重要影响。

    1 总结与印证。在论述方式上,我们常常看到作者回头总结。这种总结除了将前面提到的一些内容精炼之外,还会有一些对其“对手”和错误观念的批判。这种总结并非是单纯的信息压缩,“划重点”式的总结,而是与正面内容同等重要的部分。

    哲学类的理论,并不能达到那种理想化的“给出定理-推导应用”的建筑模式。这种类型智慧的建构,有一部分建立在“常识”的基础上,另一部分需要建立在“批判错误”的基础上。仅仅作正面立论,举例子,阐述,是不能够充分显示自身立论的优越性的。它即像一栋房子,需要从平地与常识开始建立和架构。同时又像一个冒险家,需要主动寻找对手进行批驳。

    2 范畴的“疏离distancing”性质。范畴,产生自混沌的知觉,又与掺杂了部分“缺席者”的回忆和想象相区别。其中一点就是,范畴作为理性的构造物,可以更大限度地在“缺席”的状态下运作。记忆和想象尚且需要脑中一些具体的形象,而言谈讨论某物的时候,我们在最大的限度上远离的原始事物的限制。并且可以通过交流,让语言中的事物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语境和“世界”。

    这个领域独立于现实世界,也独立于人,成为一个理性的世界。在获得极大自由度的同时,也代表极大的犯错可能性。相比于记忆的“胡思乱想”,我们语言的“信口雌黄”能犯的错误不知要大多少倍。我们有可能同时持有矛盾的观念,却不自知。这种矛盾,作者提到“通常是由情绪的影响而引起的”,“也可能是混淆、疏忽,以及没有能力去掌握与我们手边的事情有关的理智材料。”在后面探讨模糊性时会继续讨论。

    3 范畴的逻辑性。前面提到,范畴、语言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于人脑、也独立于世界的理性领域。这个领域使得“逻辑”成为可能。逻辑使得理智有一定的规则可遵循,减少了部分犯错的可能性。

    我们或许常常认为,世界是需要符合逻辑的。但是,我也偶尔感觉,符合逻辑的并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理性。如世界中并不天然有“否定事态”或是“非某物”存在,但是语言中许多逻辑其实是建立在这种绝对明确的关系之上的。不过这只是随便想想,并非作者观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现象学导论》8-5:范畴意向和范畴对象之“再论范畴行为与对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ka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