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是我在学校上的一堂公开课,斟酌再三,我决定给自己一个压力,选择了文言文的教学。说实话平时的课堂真的不敢尝试讲古诗或是文言的文体,都是欣赏着名师们的风采感叹他们的文化底蕴是那么的丰厚。
在小学阶段共编排了14篇文言文,本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我梳理了小学阶段关于文言文编排的课文、本单元的四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等,明确了阅读要素及课后习题,也知道了学生学习本课前已有的能力,四—六年级文言文的要求及学习要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我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做本节课的反思:
第一,生字词的教学能够基本达成预期。之所以是基本是因为学生在这堂课上能够正确认读,也能够会写本课的生字。但是学习目标一中的左右结构的字和横画较多的字的教学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规范书写,但是仍然有十六位同学在书写时,没有把“捺”写成“点”,也有极少数同学不能很好的处理多横画的字书写时间距要相等,还有几个同学没有注意到横画的长短。今后再遇到这样的字不仅要提醒孩子,写过后展示评价后,再写一次,特别关注第一次书写时不规范的同学,当堂纠正书写不规范问题。
第二,学生能够正确读本课的“因释其耒而守株”一句,也能够当堂完成背诵。这一目标顺利达成。学习文言文,就当口诵百遍,然后才能其义自见。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大的课堂环节,分别是“读到随口可诵、熟到随时可讲、学到随时可用”,第一、二个环节主要就是多次朗读,我收集了很多资料,如竖版古文,带繁体字的竖版古文、小篆体古文,只有这些还不够,还加入了现代汉语对照原文读。让学生读,有趣地读,反复地读。我们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但往往由于读的形式枯燥单一,学生没有读几遍就不愿意读了。但是正是由于考虑了这一方面,才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确实是读得很起劲,兴趣空前高涨,是我之前课堂上没有遇到过的。在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检测背诵,能够当堂检测背诵目标的完成度。
第三,了解课文大意,说出农夫被宋国人笑话的原因,从而明白寓言故事的道理。这一学习目标也是基本达成。在完成这一目标时除了前面朗读打下了理解课文的基础。设置情景,假如学生穿越到宋国,你会对农夫说些什么话?学生基本都能说出来,因为在教学时抓住了“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一句中的动词“释、守、冀”。只要抓住这三个字,就能体会到农夫的做法错在哪里。这样学生也就能够理解寓意了。
学习寓言故事,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要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我设置了两个情景题,第一个是一年后,农夫又看到什么撞死在树上么,他怎么做。让学生推测农夫的做法,有学生说捡起来,那我继续问:捡起来以后怎么做呢?学生联系本文开始思考。有趣的是还有学生认为不该捡,问他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来了。不过,我想不论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学生的思考已经有了,这就可以了。第二个情景是放在现在,小明在路边捡到一个特别好的新钢笔,他应该怎么做?这也是促使学生思考的好时机,此时教师要适时追问,不捡会怎样,捡了又怎样。学生虽然答案不统一,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他们讨论的过程,就是把寓言故事和生活中的人和事联系起来的过程。
在尝试思考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对教学文言文的也有了深度的体会。这个过程虽是辛苦的,煎熬的,但是收获却是很大的,内心是幸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