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江淮英烈传】|《李慰农》(二)

【江淮英烈传】|《李慰农》(二)

作者: 欧歌zy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09:52 被阅读0次
    李慰农

    (二)在江城芜湖的学潮中

    过去巢北乡下有句民谚:“男到十六当家汉,女过十六守门婆。”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画出了一道红线。这道红线如果迈不过去,就会被人瞧不起。

    1911年,16岁的李慰农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大邱村的一位邱姓姑娘完婚。那时,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妇女连个名字都没有,只能是嫁夫随夫,比如,邱姓姑娘嫁到李家,只能叫李邱氏。但是,主张“男女平权”李慰农,对此并不认同。新婚之夜,他对新娘说:“你应当同我一样,也有自己的名字。”新娘腼腆地点点头,内心一阵欢喜。李慰农略一思付,说:“你在娘家的行辈是‘以’字,我的名字叫‘尔珍’,我俩就共同用一个‘珍’字,你就叫‘邱以珍’吧。”新娘红着脸,深情地瞥了他一眼,依偎到他那宽阔的胸膛。

    从此,李家媳妇有了自己的大名。村人对这位秀才娘子,都直呼邱以珍,倒也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合适。

    翌年夏,李慰农中学毕业,回到家乡油坊郑村担任了小学教师。他平时教书,农忙时参加田间劳动,并同农民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他看到乡邻们终日劳作,仍不得温饱;地主、豪绅的层层压-榨盘-剥,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使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遇有旱涝天灾,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只好离家出走,四处逃荒,甚至卖~儿卖~女。贫苦农民悲惨的境遇,深深剌激着李慰农那颗经受了辛亥革~命洗礼的心,他开始思考农民在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萌发了朴素的“农业救国”的思想。

    为此,他要再次走出家门。

    1915年,李慰农考入安徽省第二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二农”)。从这时起,他将自已的名字,由李尔珍改为李慰农,立志为振兴中国的农业,拯救农民出苦海奋斗终身。

    安徽二农设在芜湖东门外的校场街,它的前身是安微公学堂,1911年改为省立第二甲种农校,分农、蚕两科,学制3年。这所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里民主、革~命的气氛十分浓厚。老教师王雨相、卢钟农、王肖山等,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积极活动者。青年教师陈唐卿、恽代贤等思想也比较激进。由于受到教师的影响,李慰农的政治视野也大大拓宽了。

    1915年9月,皖籍著名学界人士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第2期改名《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在安徽,陈~独~秀还创办了《安微俗话报》,芜湖的高语罕编著了《白话书信》,这些都是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刊物。李慰农很快成了这些报刊的热心读者,并通过这些报刊及其他进步书刊,开始接触马~列~主~义的理论,了解苏~俄的革~命情况。

    李慰农在学业上也十分刻苦。在农业救国思想的指导下,他除了学好各门必修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中外有关农业科学方面的书,并经常深入到郊区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他发现,农民在沉重的封建地租和苛捐杂税之下,饭都吃不饱,根本就谈不上增加农业投入,至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是没影子的事,地里的收成完全是靠老天爷的赏赐。更严重的是,在整个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惊夺和长期的军~阀的混战,使得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农民首当其冲,深受其害,许多农民为避战~祸逃离家园,造成大片土地荒废……这一切,使李慰农对自己刚刚树立的农业救国志向,产生了迷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农业岂能振兴!他开始思考农业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思想开始了急剧的变化。

    1916年春,李慰农与几位同学一起,乘船去采石矶春游。采石矶,位于安徽境内的长江马鞍山段。矶者,水中突兀之岩石,实为江中临近岸边的小岛。采石矶与南京的燕子矶、岳阳的城陵矶,合称“长江三大名矶”。历史上,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登矶题咏,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也在这里饮酒赋诗,留下一段佳话。后人为了纪念李白,在此建太白楼,已逾千年。此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楼一阁”。

    那日,李慰农和几位同学登上太白楼。他放眼望去,只见大江东去,一泻千里,江轮鸣笛而过,渔船在浪尖上颠簸、搏击,不由得精神为之一振。面对祖国大好河山,联想到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胜利果实却又落入祸~国殃~民的军~阀政~客手里,土~豪劣~绅依然横行乡里,广大农民继续遭受涂炭,李慰农触景生情,心潮膨湃,不吐不快,遂慷慨高吟:

            浩浩长江天际流,

            风吹乐奏送行舟;

            问谁敢击中流楫?

            舍却吾侪孰与俦。

    这首大气磅礴、格调高昂的诗篇,抒发了李慰农不怕关山险阻,不怕惊涛骇浪,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展现了他以天下苍生为怀,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宏大抱负。

    1918年,李慰农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毕业后被校方聘任为学校农场管理员,月薪银洋60余元,生活待遇可谓优丰。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而是在工作之余,广泛联络进步教师和学生,探讨农业科技和革命理论,探索拯~救中国的道路。

    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崭新姿态,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迅速蔓延开来。安徽省城安庆、江城芜湖等地的爱国青年学生,纷纷响应,走上街头,声援北京青年的爱国行动。

    五四浪潮汹涌而来之时,李慰农毫不犹豫的踏浪而上,成为芜湖学潮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首先同二农的进步教师王肖山、学生朱大猷等一起,立即与芜湖各中学串联,采取统一行动,组织罢~课和游行示~威。

    5月7日上午,二农、五中等校全部罢课,2000多名学生在二农附近的东门外铁路埂集合,通过了芜湖学界宣言和通电,然后有秩序地向商业中心的十里长街开进。一路上,游行队伍散发传单,安排多人发表演说。行进的队伍不断呼喊口号:“废除二十一条卖国条约”、“收回山东一切权力”、“还我青岛”、“惩办卖~国~贼”、“誓~死为北京被捕同学复~仇”……口号声似阵阵惊雷,在芜湖上空震荡。市民都擁向街头,一时间万人空巷。

    游行队伍到达日~本领~事~馆,领~事~馆大门紧闭。学生们抑制不住内心怒火,包国了领~事~馆,将砖头瓦块扔向领事馆屋顶,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鬼~子赶走”等口号。惊慌失措的日~本领~事,连忙向镇守署和市公署打电话,寻求保护。督军马联甲为虎作伥,派来大批军~警围~堵学生队伍,并朝天开枪威胁。但学生们毫不畏惧,大家手挽手,意气奋发地向前冲。李慰农等游行指挥大声质问军警:“你们是不是中国人?!”一些有良知的警士低下了头,慢慢向后退。游行队伍乘势一鼓作气,行进到镇守署和市公署,堵住大门,要求会见马联甲,并递交请愿书。躲在里面的马联甲吓得不敢出来,最后迫于形势,派出他的代表和县知事余谊密,接受了请愿书。流行示威取得了重大胜利。

    5月10日,芜湖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决定全市学校统一罢~课3天,各校学生都组织了“爱国十人团”。李慰农和二农的学生一道走上街头,进行反~帝爱国宣传演讲。他们所到之处,群众立即聚集起来;当他们讲到国~势危~亡时,声泪俱下,听众也掩面而泣。

    学生们在爱国宣传的同时,还自发地展开了抵~制日~货的斗争。为使这一斗争由自发转入有组织地统一地进行,在李慰农的倡导下,各校都组成了日~货检查队。不久,成立了全市性的“芜湖各界日~货检查所”,并发表了宣言,通电全国,形成更大的反响。

    抵制日~货,是全国学界的一致要求。但是,它需要得到商界的拥护,而商界的行动又取决于商会,只要商会在抵~制日~货的决议书上签字,就可以立即行动。芜湖商会会长汤善福,是个见利忘义的家伙,一直以种种借口,拒绝在决议书上签字,引起了学生的强烈不满。

    5月下句,商会召开秘密会议的消息传出,各校紧急集合立即出动。二农队伍在老铁路埂与其他学校会合后,径往二街,包围了商会。当时商会董事正在开会,商讨对待学生要求抵~制日~货的对策。学生出其不意,一拥而入,把住大门,并派人守住电话,随后直接与商会谈判,提出三点要求:1、.即日起封存所有日~货,不再出售;2、保证不再购进日~货;3、商会和各业公会负责人在决议书上签字。双方僵持了足有1个多小时,商会会长汤善福最后表态:“救~国重要,我们本钱更重要。要我们签字,这是坚决办不到的!”赤裸裸地暴露出他的奸~商嘴脸。会场顿时哄动起,愤怒的学生们高喊“奸~商!”“亡~国~奴!”“不签字就打!”二农青年教师陈唐卿拿起茶杯,向汤善福头上砸去,其他学生也一拥而上。最后,汤善福在学生的正义行动面前,终于签了字。芜湖抵制日货的斗争,开始走上正轨。

    五四运动高潮期间,北京传来消息: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陈~独~秀亲自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取消对日密约,罢免卖~国官吏等要求。6月11日,陈~独~秀亲自在前门外新世界散发传单时,被反动当局逮捕。

    陈~独~秀的被捕,立即引起社会广泛而又强烈的反应。自6月12日起,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在显著的位置发表消息、评论,刊登各社会团体、名流、学者和青年学生的通电与函件,强烈遺责反动当局的倒行逆施,据理为陈~独~秀的革~命行为辩护,要求立即释放陈~独~秀出狱。

    消息传到芜湖时,正值暑假期间,二农的师生大多离校回家,作为学运领袖的李慰农,因处理学运中的一些具体事务,仍然滞留在校。他立即函电胡浩川、方君祥、王肖山等人:“北方各界联合会,通知芜湖学联,筹备芜湖各界联合会,请速返校商讨。”

    不久,所有暑假返籍的同学陆续返校。

    在此期间,著名的北方学界领袖马骏、韩致祥来到了芜湖。他们受北方各界联合会之托,前来安微鼓动学运。在芜湖,李慰农会见了马骏和韩致祥,大家交换了领导运动的经验,统一了认识。

    马骏是天津南开中学的学生,东北人,与李慰农同庚,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坚强不屈的爱国意志、生龙活虎的斗争精神、英勇机智的领导才能,都给李慰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马骏、韩致祥的协助下,李慰农和学联代表们分头行动,广泛串联,成功地组建了“芜湖各界联合会”,进一步推动了芜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扩大了五四运动在安徽的影响。

    这年夏天,李慰农还利用回油坊郑村探亲的机会,为本村小学编写了一篇时事教材。这篇教材以《三字经》的形式,揭示了五四爱国运动的起因,揭露了北洋政~府卖~国求荣的丑行,领扬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在这篇只有200多字的教材中,有这样一段:

    卖~国~贼,曹陆章;

    订密约,卖鲁矿;

    青岛失,济潍张;

    媚日~本,国~权丧;

    君思日,更感伤;

    愿同胞,细思量;

    头可断,志不移;

    ……

    文中的“曹陆章”,是指与日~本签订密约的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济潍张”是指山东的济南、潍县、张店三个地方。这篇新《三字经》,由于贴近现实,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当地广为流传,以至于半个世纪后,当地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还能脱口而出,背诵一段。

    在斗争的实践中,李慰农深感健壮体魄的重要,平时坚持进行体质锻炼,故而在1919年5月底学校举办的运动会上,蒙获教职员百码赛跑第一名。

    在这一时期内,邻近安微西南的江西宜丰农民,为反抗土~豪劣~绅的残~酷压~榨,举行了著名的“芳溪暴~动”。李慰农以极大的热情对暴~动予以关注,并只身前往实地考察,写下了有关芳溪暴~动的考察报告,详细记述了这次农民暴~动的始末。这件事,对李慰农接受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以及他后来逐步形成的关于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论,起了很重要的实证作用。(全国解放后,李慰农的这份有关“芳溪暴动”的考察报告,被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收藏)

    1919年秋末,中国华法教育会在安徽召考赴法勤工俭学生,李慰农踊跃报名,并以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同时被录取的还有二农的尹宽、杨士彬、季苏等。

    对于赴法勤工俭学的动机,李慰农在给友人的一封信谈到,此举并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开阔眼界,消除闭塞心理,在国外学到一些我们自己还不曾掌握的“普通常识”。同时,在工厂做工,可以在实操中学习机械运动和科学技能,与法国工人相处,可以了解其团体生活的组织能力。

    不难看出,此时的李慰农,已经有了放眼世界,探求一条适合中国革命道路的强烈愿望。

    五四时期芜湖各界举行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淮英烈传】|《李慰农》(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li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