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主角记性好,知识渊博,知道各种别人不知道的任何事。
设计一些设定,让这个人物知道。
这个角色智慧很高,很聪明,不断去强调这一点。
他IQ数值X,有X个学位,X个专家头衔。
神算。比如十个八位数与十个七位数,一共二十个大数字相乘,主角脱口就报出了答案。
一个复杂的问题,瞬间就理清了思路。
主角很懂得察言观色,对方随口一句话,主角就判断出是真话还是假话。
例,空城计中,孔明是心理战,料准了司马懿的心思,吓走了他。
也可以类似去描写一个战例,写某角色料准敌人心思,摆出空城计,诱敌入城,全歼对手。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要描写这样的计谋,只要把敌我双方的思想和行为一凑,就成了。
敌人九虚一实,主力部队被智者轻松抓到;敌人设计了一个很复杂的战术,被智者一眼看破;智者摆了个莫名其妙的陷阱,敌人一头钻进来……
当然,真正经典的战例还是需要好好设计的。
这也正是智慧型角色更适合当配角,而不是主角的原因。
要设计几个,甚至几十、几百个体现智慧的事例,都很容易,但难就难在任何一件事,都要体现他的智慧。
所以,被视线聚焦的主角,不太适合当智者,因为这会增加写作难度,而偶尔出现,偶尔闪光的配角,写起来就相对容易。
同样的,这样的配角,也更适合直接出场,而不是从小去写他的成长。
当然,从小时候写起也能有优势,比如他三岁作诗五岁拿博士学位,听起来就很牛逼,写起来也容易,但这种孤立的事件,其实还是更适合作为概况性描述,作为直接出场的配角的人物说明。
此外,所谓言多必失,智者应该是高深莫测的,所以结果一般重于过程。
只看结果,智者会让我们深感佩服,但详细介绍过程,介绍他的心路历程,这就容易让人物失去光环,甚至出现漏洞。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智慧型角色的对比也更重要。我们完全可以先去刻画敌方的智者,让这个配角在智慧上胜出,体现角色的结果,而过程则由对手去体现,这样就可以避免出漏子。
学习自杨晨说网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