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作家。除了作品本身的因素外,曾在某篇文章中读到她与作家阿来在机场偶遇,两人几个小时的聊天中都是关于写作的探讨,全无各种热点和八卦。这种纯粹值得信赖和尊敬。
而接触其作品,我是从《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开始的。一部短篇小说,读得我百感交集。写的是一位新寡的年轻女人,外出旅行散心,她遇到了更多不幸的人,也在他人的不幸中“治愈”了自己。
后来我才了解到,写这部作品时她的丈夫刚去世不久,作品中关于矿区的各种悲剧也是她以在矿区采风时的所见所闻为基础创作出来的。她的作品中有着生活的苍凉,更有人性的温情。
这本《也是冬天,也是春天》收录了她的散文新作和经典散文名篇,并配以她的多幅摄影图片,从她所居白山黑水的万物生死中探寻世间真情,即便所写内容是人生的寒冬,也透出暖暖的春意。
比如《龙眼与伞》这篇,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物品,因为母爱的共同内核而走到一起,两个故事片段又都与她获得茅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有关,构思颇为巧妙。
开篇以大兴安岭娇媚的春雪起笔,继而转入关于春雪的一段回忆。她关在自己家中埋首创作《额尔古纳河右岸》时,母亲因为雨雪特意送伞到她楼下,而她则因为母亲打扰了她的创作思路而口不择言。
此时她与母亲相依为命。关于母亲对她的疼爱,有两句话很让人动容:
“我结婚时,最高兴的就是她了,她知道自己把女儿交给了一个最放心的人。我爱人去世后,她大病一场,一年中衰老了许多。”
我在读《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时曾自造了“语言密度”一词来形容这部作品。语言密度大的作品会让你觉得每一句话都含义丰富且不可或缺,没有哪一句话可以删掉,没有哪一句话可以漏读。上面摘录的这句话就是,信息量很大,表达效果也很突出。
《龙眼与伞》的后半段是另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额尔古纳河右岸》定稿后在青岛修改时,某大学的刘老师讲述的她与儿子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中文章的题材很广,既追忆往事、慨叹人生,又漫谈文学艺术。而我更偏爱作者写自己和她生长的那片土地的文章,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往艰难生活中的倔强与温情总会让人心生感慨、感动、感谢。
不论何时,阅读迟子建的作品,你就走进了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