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在感受情绪,觉知情绪,看到自己的脆弱,从而让负面情绪流动来,让情绪成为一条流动的河,而不是僵死。
渐渐地又冒出新体验,就是让欲求流动,
没有麻烦,就没有情感,最近一直都在觉察自己的这份“怕麻烦”的恐惧。每当我想请他人帮忙,或者是与别人一起做事情的时候,看到自己刻意迎合,或者紧张,或者紧张到感受不到自己是紧张的,各种体验,去觉察自己到底做了什么?背后恐惧什么?以致于不觉知的自动化运行着。
自然情形下,人都会去伸展自己的欲求,而太怕麻烦别人的人,不能表达自己欲求甚至表现得好像没有了任何欲求的人,通常是在幼小的时候,经历过太多失望,最终变成绝望。怕麻烦的人都藏着深刻的绝望。
我自己认为,怕麻烦的人,不把自己的麻烦传递给他人,是最好的自知之明。以为不麻烦别人就是对别人好。
可是,因为从关系中撤掉了自己的动力,所以建立不起有热情的关系,所有关系势必都会出问题。
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信念,所以特别怕麻烦,只要事情麻烦,就不想做,与做这件事的初心始终连接不上。
判断事情本身的标准,就是能否有“顺其自然”,“车到山前必有路”这样的评估,如果有那就去做,如果没有就果断放弃。而对于9号而言,要不到就坚决不要,这样的做法又特别果断,所以经常给人感觉:你做事情挺果断的,不是像别人说的9号,拖拉、拖延、磨蹭呀。其实我们基于恐惧、逃避现实而作出的决定,非常果断。基于想要的,内心向往的决定,经常徘徊不定。
记录一下这次买房的心里体验:
最近想给孩子买一套将来结婚的婚房。因为这套房子是主人是孩子,基于归属性的原则,选房子的时候,一直都带着孩子跑各大楼盘,告知孩子我的经济能力,一起分析、讨论地段与户型,基于这些已知条件下,由孩子做选择与决定。
选好房子之后,就等着售楼处开盘了。因为了解到买房子托关系还能有优惠,所以也打听了一下,要托什么样的关系才能有用。打听好之后,就把这事儿交给老公去办了。谁知道等到快开盘的时候,老公反馈,这个楼盘比较牛,找到相关部门的人打招呼也不优惠(售楼小姐也与我这么反馈过,但我还是想试试看)。
在选房子期间,我也推荐一些企业家协会的朋友去那里看房,所以跟着她们认识了里面的主管。她们购买别墅的时候,谈到优惠。因为别墅总价高,所以是可以谈优惠。她们托人找关系,最后还是到这个主管这里来谈。那次等她们谈完之后,我也跟主管说了一下,我们家订的是高层,能优惠多少?这位主管说,你那个楼盘还要个把月之后才开盘,到时候再来找我吧!
眼看本周楼盘就要开盘了,面对一个不熟悉的人,开口请人家优惠,感觉一点把握都没有。自己内心上演很多个场景,总之就是一个信念:不熟悉的人,凭啥帮你?
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帮助,这也很符合社会现实情况。转念之后又想,我连做的机会都不给自己,就这么判死刑了,这件事可能会是想出来的结果。
那我从此认定这个信念,往后一直携带这样的思维,这样的模式,那岂不是处处自我设限,最后只能成为孤绝者了。
周六就开盘了,周三的时候,鼓起勇气,发个信息给这位主管。还担心人家不记得我(平时从未联系过),就提起当时跟着谁一起见面的,做一下自我介绍。这时候又想到,9号的模式会兜兜绕绕,不会直接表达。就让自己深呼吸,与自己临在,觉察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如果我是他,希望对方与我说一些什么?这时候头脑里面出现了一些文字,编辑了一下,发过去了。
一直到晚上,这位主管也没有回信息。内心又上演了很的内心戏。忍不住又给了朋友发个信息,朋友让我耐心等待,不用太急。
到了晚上11点多,对方回信息,说周五给我发信息。
到了周五晚上10点,也没有收到信息。第二天早上9点半就要开盘了。我心里又开始各种内心戏,想得非常多。临睡前深呼吸,把注意力带到身体上,很快就睡着了。
早上起来就翻看手机,对方没回信息。这个时候,头脑里面的第一反应,就是“算了吧,人家不帮你也很正常,跟你也不熟,没有义务一定要帮你”。
合理化这些担心失落的原因之后。轻轻地放下手机,坐在飘窗上,看着窗外的景色,放空自己,与自己的呼吸待在一起。这时油然而生的一些个文字又出来了,也就是说,还没有到开盘的时间,你还可以与对方再联系一下,如果真的是不愿意帮你,最起码事后回想,自己尽力了,至于结果怎么样,不做期待。这时全身都很放松,一阵愉悦感升起。带着一种圆满具足感,给主管发个信息,发完信息之后,就去洗漱,吃早饭,该干嘛干嘛。
到了办公室之后,收到了主管的回复,让我待会儿到售楼部找他。
到了售楼部之后,内心还是有点忐忑,恐惧体验那份被拒绝的难受。所以又在楼下拥挤的接待处感受呼吸,感受自己的身体。过了十分钟后,淡定从容的到二楼敲了主管办公室的门。
进去之后,打个招呼,主管就直接切入主题,与我说了一下,优惠有哪几个档次是属于他能力范围之内的。然后给予了我最高的档次,同时也感谢我对他们楼盘的认可(售楼小姐汇报工作的时候说,我推荐了几个朋友来买房子)。
我推荐朋友买房,是因为我感觉这里的房子户型确实不错,其二朋友们本身自己想买房,又想一帮朋友大家都住一个小区,以后串门儿什么的方便。不带有任何的功利心去推荐的,谁知道无意识的一个举动,居然被售楼小姐发现,并上报给主管。
基于彼此一份需要,这份关系就流动起来了。也打破了我原来认定的:“麻烦别人,就是给别人压力,就是影响别人”的信念。
透过这次事件,体验到,你只要发自内心的利他,为他人着想,不用计较回报得失,一切因果循环会顺道往复。从本心出发,也没有求而不得的痛苦。
无论情绪还是欲求,都是一份动力,而任何一份关系都意味着“自体+动力+客体”,如果没有了动力,关系也就无从说起,情感也就谈不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