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3)

《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3)

作者: 清新空气Y | 来源:发表于2024-08-12 21:50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

九鼎传为夏禹所铸,使用的青铜则来自天下九州,象征着夏对各部落国家和部落联盟的领导权。后来夏桀失德,九鼎迁商;殷纣失德,九鼎迁周。鼎之所在,即权力中心所在。

什么"在德不在鼎"云云,全是胡扯。权力的获得,霸业的完成,不在鼎,也不在德,在力。

把不同版本的春秋霸主排在一起,则是有趣的: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称霸;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图霸;

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称霸;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称霸。

这七个人,宋襄公其实不能算数。剩下的六个,前三后三。前三,齐桓、晋文、秦穆,都在北方;后三,楚庄、阖闾、勾践,都在南方。因此春秋的争霸可以分为两段,前半段是北方的时代,后半段是南方的时代。

南方三霸,都是蛮夷。

不过蛮夷跟蛮夷,也有区别。楚与中原诸夏发生关系最早,西周初年就已受封,春秋之始已是南方之强,后来更成为天下霸主,便由蛮夷变成华夏。楚在南方崛起最早,与他们接受中原文化不无关系。

吴的兴起则晚得多。他们要到楚庄王称霸以后,才开始在历史舞台上露脸。而且如前所述,这还要拜楚人的错误所赐。他们若不逼反巫臣,又哪有吴人的日新月异?

但即便如此,吴人直到春秋晚期也仍是蛮夷习俗,依然断发文身,更无礼乐可言。

越的文化更落后,是"断发文身"兼"徒跣不履",也就是头发剪短,身上刺青,光脚不穿鞋,语言与诸夏更不相通。他们参与国际性角逐,是在春秋晚期,而且一开始只是楚人的跟班。

然而天意从来高难问。越、吴、楚,虽然一个比一个文化落后,一个比一个更是蛮夷,但国运的兴衰,霸权的兴替,却像老百姓堆柴火,后来者居上。先是吴胜楚,后是越灭吴。吴胜楚,是在楚灵王死后不过二十三年;越灭吴,也只在阖闯死后二十三年。无乃过速乎?无乃神奇乎?

齐、秦、晋做不到的,吴做到了;楚做不到的,越做到了。蛮夷小邦的勃然兴起,真是锐不可当。难道世事的变化真如民谚所云,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难道后起之秀吴和越,真是"秤砣虽小压千斤"?难道一个邦国或族群,文明程度越高,就越是斗不过那些蛮族?难讲。

的确,蛮族是有可能创造或改写历史的。比如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的腓尼基人,创造了希腊文明的多利亚人,征服过埃及、吞并了新巴比伦王国的波斯人,创造了伊斯兰文明的阿拉伯人,便都曾经是蛮族。

事实上蛮族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又霸又蛮。他们血气方刚,生机勃勃,初生牛犊不怕虎,没那么多清规戒律和陈词滥调,也未必都按牌理出牌。

不过,吴国这颗冉冉升起又很快陨落的新星,固然堪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夜之间跳了龙门的越国同样难逃一死。最后真正强大起来的,不是越,更不是吴,甚至不是晋,而是齐、秦、楚。。

这实在意味深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易中天中华史·从春秋到战国》(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nnt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