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孙双金老师最初是在一本名师课堂实录上,今日能够在金陵相遇,实在荣幸。早晨,阳光露脸了,我一边啃着早餐,一边大步向前,看着时间,急切地希望能准时到达会场。前几天在日程安排上看到孙老师教授《敕勒歌》,便迫不及待想一睹风采。
《敕勒歌》与《金陵歌》他的开场有点特殊,亲切地询问学生星期六都跑来上课,心里怎么想的?学生也积极回应,大声高呼:学习最重要,语出惊人,赢得了全场欢呼。接着又引导学生发现今天课堂有什么不同?学生都能畅快地回答:下面很多老师、在一个会议厅上课、有大屏幕等等,认真观察的同学还快乐地说:在一所大学上课。孙老师机灵回应:还在读小学,就来大学上课,了不起。场面气氛又活跃不少了。孙老师又卖起了关子:怎样让别人记住自己的名字很重要,谁能猜出我微信的名字?学生开始有点拘谨,有的猜孙先生,双金校长等等。一句“我姓孙”,瞬间激起了学生的灵感,学生开始猜孙猴子、孙悟空,几番思考,终于猜到了孙大圣。场面更加放松和热闹,短短地6分钟左右的互动,感受到了孙老师的幽默风趣,学生也渐渐摆脱了陌生和束缚。课前熟悉展示着他的亲和、幽默、智慧,把学生慢慢地吸住了。
《敕勒歌》与《金陵歌》世界那么大,大圣想去看看。此句的高明之处是调动了学生的经验,他们纷纷谈了自己去过的地方,班上有好几位同学去过蒙古大草原,他们都能说出草原的宽广辽阔无垠。一首腾格尔的歌,用音乐带学生进入了敕勒川。一曲之后,学生从音乐中进一步感受草原,调动了学生的听觉与想象。立即抛出一个问题:草原人歌唱得怎样?学生自由表达,各自分享自己不同的看法。孙老师认为:诗要熟读成诵,通过读去感受诗歌的韵味、节奏、意境,内涵。学生读,指导读,示范读,单句读,整首读等等。整节课,读始终贯穿其中。
《敕勒歌》与《金陵歌》其实我很关心地是孙老师如何带领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这也是自己古诗教学的困惑,分析到那种程度?是否需要记住意思?在理解古诗意思和内涵上,他并没有一个劲地深入分析,而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设置一些有难度有挑战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比如天似穹庐,起初学生认为穹庐是蒙古包,于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比划蒙古包。通过动手,学生被点通:天那么大,蒙古包才那么大一定要有点,显然不合适。学生反应很灵敏:天是一个巨大的蒙古包。老师顺势提问:你从哪里发现天是一个巨大的蒙古包?学生迅速回归课本,才惊奇发现,笼盖四野说明是个大蒙古包。蒙古人中天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在南京人眼里天像什么?这个提问的巧妙之处在于把学生的生活与诗歌完美对接,也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想象之门。在诗歌教学中,我一度感觉诗歌与学生生活脱节,无法对接学生的真实体验。其实《敕勒川》这首诗描绘的是蒙古人生活的场景,这似乎含蓄地说明:可以这样用文字表达生活。学生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的天空,同样可以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生活。学生的想象源源不断,把天比作大海、毛巾、纯净水、盘子、月饼、游泳池、蓝布、天女下凡的街道等等,学生总共用了20多种事物来比喻天空。不得不惊叹,孩子才是天生的诗人,他们雄奇瑰丽的想象是承认无法企及的。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中,学生躲在了桌子底下,等老师把风一吹,便陆续冒了出来,这个设计调动的是学生的整个身体。课堂上学生的身体、语言、感官、大脑都被调动起来。学生们把《敕勒川》又唱了一遍,音乐与诗歌的配合,更接近诗心和童心。
《敕勒歌》与《金陵歌》本以为课堂上进行到这个环节,就结束了。仿写环节再次将文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连接,南京风景名胜众多,有夫子庙,中山陵,玄武湖,秦淮河等等。学生思考之后,写出了:
金陵歌
玄武湖,钟山下。
湖似镜子,映照蓝天。
天蓝蓝,水青青。
湖中鱼儿跳起来。
多么富有诗意趣味的诗歌,再次领略了儿童丰富的创造力。孙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南京的各处景点都可以用来仿写。课堂落下来尾声,学生带着满足与信心离开了会场。
《敕勒歌》与《金陵歌》在古诗教学上,孙老师提供了一些经验,加强诵读,不求甚解,不过度解读课文。古诗文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如果过度解读会让学生感觉困难甚至乏味,诗歌的内涵相当广,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把观点硬塞给学生,不但会丧失学生对诗歌美的体验,更会限制学生诗性的发展。整堂课,学生不仅有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更巧妙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经验和感悟。教材与儿童的生活往往很容易脱节,仿写与想象将课文与童心产生联系,既关注学生又关注教材,古诗只是让孩子知道可以这样去表达,这个视角是否更能激发学生对语诗文的喜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