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有趣且有文化
——说说袁勇的两本新书
四月一日,是我正式退休的第一天。晚上接到袁勇的电话——或许称袁勇先生是应该的,他的学识文化我甚为敬服。但是,我习惯直呼其名。因为年轻时我们就认识了,因为我们曾经共事几年(真正的共事,都在小学生拼音报社工作过),因为合作结束后从来没有断了联系,因为他一直叫我“张姐”——所以我从来是叫他袁勇。如果叫袁老师或袁勇先生,我怕他不习惯。
接通电话,我开玩笑说,我以为他会给我一个惊喜——前几年因为一本写汉字的书,他来太原沟通过合作的事。我还知道,他一直在给拼音报写专栏,所以猜他可能是来太原了。
他说:打电话也是惊喜。
是是是。在这个人人都忙忙碌碌的时代,老朋友之间不要说交换信笺,就是通过网络通个话也是很难得的事。于是我们海聊一番。放下电话,我才想到,他打这个电话,是跟我退休这件事有关。
是祝贺还是宽慰,不得而知。但是,他明白在今天应该打个电话给我,而且他打了,还陪我胡拉乱扯一番。
这就是我的袁勇兄弟。内在深厚细腻,甚至浪漫古典,表现出来的却常常是文人风骨,倔强孤傲。

过了几天,我收到来自郑州的包裹。拆开来看,是袁勇的两本新作。
一本《汉字里的中国故事》,一本《古诗里的中国情感》。
这两本书是我非常喜欢的调调:主题、题材、内容、装帧,无一不爱。翻一遍,浓浓的文化味就扑面而来。
这样的书,非袁勇不大能写得出来。
袁勇学问很深,文笔了得,尤其在文字学和儿童文学方面深耕多年。他曾和曹文轩先生合编“纯美儿童文学读本”,也曾点校、出版《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参与编校《<说文解字注>研究文献集成》这样的专业著作。袁勇做过多年语文老师,做过多年语文报刊编辑,近些年又独立开办书馆,桃李芬芳的同时,他颇为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家长的痛点、语文老师的难点。他对文字学、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研究造诣很深,难得的是,也是别人不大能做到的是,他能让语文兼具文化和趣味——语文只有“语”没有“文”已成为通病,语文死记硬背枯燥乏味让孩子很难喜欢也是常态。但,袁勇能深入浅出,用浓浓的趣味架起语文知识和普通读者,特别是孩童之间的桥梁,让孩子乐在其中的同时受到文化的滋养。


读这样的书,不怕读不懂,不怕味同嚼蜡,不怕有含糊不清的知识夹生饭或我们看不出的错误。
古诗我们读过很多,但真正读懂的有几首?古诗喜欢的人很多,但能成为诗人知己的又有几人?汉字从小就学,但怎么学得轻松、高效,有几个老师、家长懂得?汉字我们天天在用,但汉字里的中华文化的根脉、基因,又有多少人了解?
不怕不怕。袁勇能帮到我们。他能做到让他写的东西简洁、精道、质朴淡雅又味道绵长。




关键是一看就懂,一读就喜欢,甚至能边读边笑,边读边思考。比如说这样的文字:
“羔”,现在表示小羊或动物的幼崽,这是一个多么惹人怜爱的字啊!可是请不要搞错,古人发明这个字,本意只是为了表明:小羊肉嫩,最适合烤着吃。有儿童诗诗人曾经把“羔”下面的四点看作小羊羔的四条小短腿,其实,这是过于多情的解读。汉字里的“ 灬”,通常表示火。原来,“羔”里隐藏的,竟是人类对鲜嫩羔羊肉那抑制不住的贪欲。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有句云“但使愿无违”,袁勇解读说)其实一个人如果不违背心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妥善的安顿,寻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确定了自己生活的方式,那么还有谁,还有什么,能让他感到不幸福、不快乐呢?(真正自在的人生,可不就是这样的嘛。)
《左传·宣公二年》中记载,宋国大夫华元在这一年(前607年)与郑国的战争中,失败被俘。其直接原因,竟然是在战前宰羊炖肉犒劳将士时,他没有让为他驾驶战车的羊斟吃上羊肉。所以,在打仗的时候,羊斟对华元说:“之前分羊肉,你说了算;现在驾车,俺说了算!”说着,他竟直接驾车闯入了郑国的军队中,把华元送给了敌军。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其御羊羹不及”,也就是华元的御者羊斟没有得到羊肉汤。如此看来,这碗羊肉汤真是太重要了!
有趣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解读,加上知识的准确性和设计上的图文并茂,让这两本书既适合孩子读,也适合语文老师和家长阅读。
反正我读完要留着,以后教家里的小孩子。
当然,如果说缺点,也不是没有,比如说,没有作者的亲笔签名。
袁勇微信里说:前天在书馆修电线时,快递员来取书,手不干净,没来得及写几个字,还请张姐别介意。
我怎么会不介意呢?我宁愿我去修电线,让他文化人的手去写字。
回头一定请他签一个。
他写的字也很有味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