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总是短暂的,十一长假似乎一眨眼的工夫,就结束了。
每到节后上班,不少人又患上了“不想上班综合症”。
焦虑到彻夜失眠,烦躁到坐立不安,分分钟都想辞职走人……
可一想到房贷车贷,日常开销,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逼自己按时到岗。
成年人的世界,工作是绕不开的难题。
尤其是短暂放松后,真是百般不想开工。
曾有媒体做过调查,大家到底为什么不想上班。
上万份回答中,人际关系、内卷严重、压力大,成了最主要的原因。
甚至有网友感慨:“做梦都想摆脱那群难缠的客户和同事。”
干活再累,睡一觉,歇两天就好,可一旦陷入与人的纠缠,那种心累,却着实难以消解。
换句话说,只要不再被人所累,工作其实并不可怕。
很赞同《十三邀》里马东的一个观点。
他说,职场上最宝贵的品质,是做到“事在人先”。
摆脱无意义的关系内耗,专注做自己的事,才是打工人的明智选择。
节后的最佳开工模式——只做事,少管人。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职场也不例外。
很多时候,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远比工作本身,更让人累。
工作中把人逼疯的,往往不是哪件事,而是你怎么也应付不来的某些人。
揣度别人的心思,在意他人的评价,强融不属于自己的圈子,逼自己和所有人做朋友……
随便哪一样,都能让人陷入人际关系的怪圈,把本应用于工作的精力浪费掉。
曾经的我们,以为工作的难点,是自己成长慢,做不好事。
等一番历练后才明白,职场上最累人的,是和人打交道。
职场经理人胡刚老师曾说:“突破职场困境的关键点,就是人事分离。”
只要把人和事分开,工作会容易很多,而上班也不再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作家阿兰·德波顿,问过职场人一个问题:工作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大家的结论无非是:一是要有经济报酬,二是要有成长价值。
这两点,说到底和别人没多大关系,关键在自己能否创造价值,能否持续成长。
而价值和成长,只能通过具体的事来呈现。
《五维学习力》中,有个观点。
聪明人,能够把“我”和“我的行为”分开。
简单来说,就是强者心里全是事,弱者心里全是我。
职场上的高手,每天想的都是解决问题。
只有纠缠于人的人,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
其实,人事分离并不难,你只需做好以下三点:
① 做事在前,情绪在后。
商业教练陈欣,刚下海那会,经常吃闭门羹,被客户轻视。
但他从不沉溺于失落的情绪,而是心态积极地主动做事。
上网课、跑客户、做市场调研,参加社群活动,不给自己留一分时间钟胡思乱想。
他在做事中迅速成长,不到五年时间,就把自己打造成了商圈的“超级个体”。
在著作《单干》中,陈欣给年轻人一点建议:不管受多大委屈,先把事干好。
以心情为导向,小麻烦变大麻烦,以目标为导向,天堑变通途。
做事在前,情绪置后,才是职场上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
② 有效沟通,拒绝内耗。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公交车实验”。
如果人生是辆公交车,你是司机,当上来一些咒骂你的乘客,你会怎么做。
吵完才走,耽误行程,忍气吞声,又太懦弱。
最好的做法,就是平复心绪,有效沟通,如果话不投机,再不予理会。
这点,同样适用于工作中。
与人产生摩擦,只顾着生闷气,胡想乱猜,一点用没有。
倒不如本着解决问题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尝试着开启合作。
很多时候,积极有效的沟通,才是破解职场内耗的秘诀。
③ 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个理论,叫课题分离。
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分清各自的课题。
比如,别人怎么评价你,那是他的课题,而怎么做好事,是你课题。
比如,别人业绩如何,和你并无关系,怎么提升自己,才是你要考虑的。
再比如,别人刁难你、孤立你,那是他品行有失,而你怎么突出重围,是你的本事。
课题分离的本意,其实就是少关注别人,多关注自己。
工作中,精进自我,增长本领,远比每天盯着别人的举动,有用得多。
职场上,有一个被大家奉为宝典的卡瑞尔公式——
“预测最糟糕的状况——调整好心态接受现状——竭尽全力解决问题。”
发现没,在处理问题这件事上,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做具体的事。
我知道,职场上从来不缺各种人,我们很难不受其干扰,不因其焦虑。
但越是如此,越要提醒自己,烦恼多源自无用的关系,而不是事情本身。
假期即将结束,那就让我们收拾心情,建设自己。
当你学会把力气用在事情上,终会发现,工作中也自有乐趣。
作者:瑾山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