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两个人不管相隔多远,拿起手机视频就像面对面聊天,真的实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于此同时,亲友们聚餐,一桌人各自拿着手机低头刷视频,看新闻,面对你的问候听而不闻,好像比邻若天涯。你在微信上拥有几百个好友,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唯一的选择还是向自己的家人求助。因为网络所谓的好友都是虚拟的。
很多时候,我们在社交媒体中展现的并不是真实的自己,而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理想自我。在互联网中,人们真实、复杂的一面被缩小了,而完美、精致的一面则被放大了。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满足了自己被重视、被认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还会渐渐对自己产生了一种自带光环的幻觉。
如果我们对一位网友有比较好的最初印象,那么我们很可能在与他进一步的交往中,把他所说的话、所展示的自我,去贴近那个我们理想中的亲密朋友的样子。从心理学上来讲,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归因,但是我们很难去抵抗这种错误归因的冲动。这也是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比较容易获得让我们满意的亲密关系的原因,当然这种满意也是虚幻的。
与网络社交不同,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如同是复杂、凌乱的浪涛。一方面,我们害怕孤独、渴望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害怕被亲密关系所伤害。比如说,在婚姻关系里,我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爱与照顾,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共识与分歧,从对方的视角考虑问题。在朋友关系中,我们一方面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同样需要凭借同理心去照顾对方的感受,有时候,还不得不去努力修复那些意料之外的隔阂。总而言之,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关系不仅复杂多变,还有可能让我们经受挫败和无助。
网络社交就简单多了,弱关系本质让我们在面对一段关系时,不用深耕细作,只需蜻蜓点水。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别人的关注视为喜欢,将别人的点赞视为欣赏,将别人的留言视为亲密。一言不合可以回怼、拉黑、断交,没有尴尬难堪的后遗症。相比起现实中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社交媒体上的交往更加简单,更加容易令人愉悦。
其实网络中的你,不一定和现实中你一样,网络中的好友,在现实中也可能是陌生人。网络中获得的安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反而会情绪更加低落。网络让我们觉得好友很多,而真正能够敞开心扉的,并不见得有几个。
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曾经刊登过一则非常有名的漫画,在漫画里有两只狗,一只蹲在地上,另一只呢坐在椅子上,坐在椅子上的狗就指向他面前的台式电脑,对蹲在地上的狗说:你看,互联网中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