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真理,更厉害的圈子,往往是各自拥有着强大的生存处事能力、有着更好的资源,并且相互之间能予以帮助和支持的一群人,最终实现双赢。
以前,在交友方面我自认为我很“成功”。我有庞大的好友圈,谁谁谁要找谁谁谁,也是通过我联络,路上也不乏时常有人与我打招呼握手。
因为我是一个闹腾到不行的人,又擅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前认识的人闹矛盾都是找我从中调节,加上我敢放肆的喝酒,毫无底线的开玩笑,就算唱歌跑调跑到九重天也是话筒递到面前就开始陶醉。喜欢参加各种聚会,结交各种不同类型的朋友,加微信留下电话号码,重复在不同人面前说:和你相处很愉快,下次还要再约。一定。
真的有下次了吗?
没有了。
但他们也常常给我发微信:
朋友圈第一条帮我点一下赞啦。
上面那个链接麻烦帮我砍下价,谢谢亲。
上面那个链接帮我投一下xxx号,每天都可以投,谢谢各位了。
节日快乐不如来个红包实际,爱你哦。
…
我每次都会很认真阅读这些消息,然后回复。有些甚至会把他们的链接转到朋友圈。我做人的原则就是:朋友必须要够意思,随手可以解决的事一定要给别人方便。所以这些朋友喜欢找我帮忙,我也从中获得了存在感。
只一味的专注于朋友的营造,却忽略了等值的原则。
我们的交友过程,就像是一场自我营销。而众所周知的营销方式就是“漏斗式”,费了很大心思寻找并维系新人,却忽略了老朋友。近期,罗辑思维推出一本《“反漏斗式”营销》的书,书中提到,其实营销方式不唯一,转变思维角度,通过与老用户之间的关系,往往能促成更大的,更优质的联系圈。
当然,除了发掘你的深层圈子,你还可以自己营造一个“圈子”。
一味追寻新的朋友,老朋友就成了“微信好友”,我们会陷入一种怪圈。
今年年初,我认识了九年的好朋友一直在微信里与我聊天说多想多想我。QQ留言板也是留着:我好想你。我想既然如此想念那就大家约个时间见一面吧!她却拒绝了我:我是想你了,但不想见你。
我真的受伤了。回顾了我们认识的旅程,好像确实每次联系都在网上,偶尔有电话联系而已。见面少之又少,甚至有时候在路上也会擦肩而过。可能对于她来说我们就是微信好友吧!
见与不见都是那样,见面还要付出时间甚至是钱,网上聊聊就好了何必约呢?
说来也奇怪,朋友圈里给我点赞评论的人有很多,我曾也乐意在评论区与他们互动,感觉上,关系是非常铁,才会互动那么频繁。可是我有事找人帮忙的时候,没有人回复我。
相识九年的好友都不想见我,更何况是找人帮忙。
去年有一个朋友跟我打电话诉说:有些朋友,环境不在了可以绝交了,永远不再联系了。
我大惊,一直想扭转他的想法:你这样太绝情了,朋友还是需要多联系的,你毕业就绝交别人肯定也受伤啊,你不能这样,你再好好想想…
虽然他当时说的很偏激,而如今我从心底认同。想想我儿时认识的朋友后来搬家了,虽然同在一个学校,但是就再也没有说过话了。大一点会使用通讯软件,也就互相留号码加好友。毕业的时候哭着会再联系的朋友也没有再联系过了,也感伤他们结婚的时候也没有请我。
你一直真心对待,究竟是什么变了,让他们离开了?
你的微信好友真的是你的朋友吗?
因为某个环境下聚集的一部分人,出于礼貌,大家开始交谈,在交谈过程中,觉得你们在那个时刻是有相同话题兴趣爱好的。
于是呢,加个微信吧!
你们成为了微信好友,就没有以后了,说不定你们的友谊只是在那个环境下“被迫”去建立的。环境没有了,友谊也就戛然而止了。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希望你不要被环境捆绑,不要被圈子束缚,要做你自己,你的一切要由你来选择。脱离圈子环境,我们还剩下自己。营造一个属于你的圈子,只要能量足够,便是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天生骄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