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背景与逻辑顺序
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革命中,法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地位被颠覆,法国民众的传统信仰崩塌。在狂热的革命激情中,法国民众进入了一个情绪激动、自信倍增、敢想敢干的阶段,他们的态度日益成为一股决定性力量。勒庞对这些群众组织所带来的各种破坏和骚乱以及他们对法国社会未来的设想十分忧虑,因而着力从群体心理学的角度来反思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并研究作为主体参与的群众的行为和心理特征,以期勾画法国社会的未来。
总体而言,作者按由果到因、先一般再个别的顺序呈现了群体表现出来的冲动、易变、急躁、易受暗示、偏执和保守等一般性特征,剖析了群体思想的表面化和矛盾性,追溯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影响群体成为如此样态的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教育渊源;进而给出了在社会运动中能够掌控群众的手段(形象、言辞、套话和威望等);
在对群体本身进行了由表及里的分析后,勒庞转而论述让群体有所行动的领袖是如何通过断言、重复、传染等手段达成目的的;最后,勒庞对彼时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群体做出了针对性的剖判,以佐证或者说观照现实世界中层出不穷的乌合之众,揭示了充满问题与困境的社会现状。
专横与偏执、狂妄与天真是勒庞所处年代的群体的关键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那些在群体激情下进行的充满血腥的暴力行为和带有残酷性质的革命运动变得不再那么此起彼伏,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似乎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在进入到一个媒介赋权,万物互联,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世道之时,勒庞笔下的随波逐流、思想肤浅和理性全无的群体仿佛以一种新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了世人面前。
近些年来,许多热点事件中频频出现一边倒的舆论现象,比如“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对同为受害者的轿车女司机的口诛笔伐,比如“鲍毓明案件”中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还比如“胡鑫宇自杀案件”中对学校及相关调查部门的“问责”及盲目批判。值得令人反思的是,在事件真相尚未大白前,任何一个在这时发出消息声称知道内幕消息的意见领袖总能收获一批又一批的流量,而他们散播出来的消息也总能到达任何一个不会有审视和思考的接收端中。
在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下,网民一次又一次地涌向所谓的内幕或独家消息的揭露中,一次又一次地将爆出“惊天消息”的人拥向舆论中心,对于他们而言,谁能迎合他们的猎奇心理,谁能抓住他们的正义感展现需求,谁就是他们的精神偶像或行动导向。这也是为什么勒庞会说“掌握了群众想象力的艺术,也就同时掌握了驾驭他们的艺术”。我们说今天是一个信息时代,只要有上网工具谁都能在网络空间中找寻到自己所需的信息。然而普遍的情况是,比起主动地获取,更多的人只是希冀于从他人口中获取讯息,甚而将自我思考的能力完全让渡于他人之手,甘之如饴地吃着嗟来之食,也就是“群体本能地在精力旺盛而且信仰坚定的人中间寻找自己的主人,对于他们来说,主人是一刻也不能少的”。
如果要对这样的群体做出评价,我会认为他们正处于一种缺乏理性的“受监护状态”,并且这种状态完完全全是咎由自取的结果。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受监护状态就是没有他人的知道就不能使用自己的理智的状态。如果受监护状态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缺乏无须他人知道而使用自己的理智的决心和勇气,则它就是咎由自取的。”应该说一个人被困在牢笼里并不可悲,可悲的是这个人手握着钥匙却依旧不愿打开困住自己的牢笼。
此外,很难否认的一点是,无论是否意识得到,我们很多时候就生生拥有群体内的盲从、无意识和无理性的特质,这些特质并不全然只有坏的成分,至少它们能够提供一种心安理得感和归属感;但同时它们也剥夺了更加珍贵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而正是这种能力才可能让个体趋于进步和完善。
因此,我认为读完此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应该是去反思自己在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时的从众心理和麻木状态,去理解到自己在合群时所被剥夺的那部分品质,去认识到个体与群体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差异,当我能够意识到并进一步审视和思考哪种状态于我而言更有益处时,或许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