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会利 焦点讲师班五期 洛阳 坚持分享第1355天《从课程的架构说起》2020.07.23
关于讲课,自成为讲师班的一员至今,有两年多的时间了,每一个阶段总会有不同的感悟和成长。这次复训回来,更是对课程架构有了更多思考。
(一)初学
记得一开始的时候,讲课完全没有自己的思路,选主题就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一方面自己不知道讲什么好,一方面又害怕别人出命题作文。至于主题确定之后的课程内容,更是不知道如何填充了,因为知道的有限,把各种内容组合到一块去实现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准备一次课程,经常需要把老师的课程反复听录音,然后整理成笔记,再重新变成自己的话讲出来——因为模仿本身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模仿的不仅是内容,更需要相应的语调和神态,这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包括我。所以,最初的课程的架构基本上是有什么讲什么,能把一堆资料堆砌到一起,不漏掉重要的知识点就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所以也可以说没有架构。
另一方面,跟着刘老师学习的老师们可能都会知道,刘老师的课是非常活的,一般不会有什么一二三四点供我们学习,往往是讲到关联的知识就会顺势呈现,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好像已经跑了很远了,不知道怎么又拐回来的。所以整理刘老师的课,梳理思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因为自己功力尚浅,整理不出来就只能自己思考了,好与不好,都是自己思维的呈现,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的成长路途没有特别受局限,刘老师的焦点和我们的焦点是不一样的焦点。
(二)成长
后来,学的时间越来越长,练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对于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就开始想自己的思路,比如关注正向,为什么要关注,怎样关注,关注之后的结果会怎样等等。设计出来的课一条条的,让别人看起来思路清晰,连记笔记都很好记呢。当然自己讲的时候也就是在这个框框里,一条条往下顺,无论怎样,总算是有自己的思路和属于自己的结构框架了。给出一个主题的时候,可以学着去设计课程、整合以前收集的资料了,这也算是进步吧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一点,就是自己是站在一个讲师的角度,以自己的思路为主设计课程的,比如个人觉得“目标——资源——一小步”应该是怎样的流程,那就按照这样的流程讲出来,有种推销自己的知识的嫌疑,当然,也会在知识层面和做法中帮助到听众。
(三)进步
这次复训结束后,若再设计课程,则不仅仅会注重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还会想这个逻辑从哪里来,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听众的需求出发。当从自己的角度考虑的时候,更多的是想的是如何把这个内容讲清楚讲明白,让听众能够理解。
从听众的需求去思考的时候,则会把自己置于听众的角度去想,他们需要什么。把自己置身一些生活场景之中,甚至讲课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听众,就自然而然能够放下自己的讲授者姿态,而是寻求更好的和听众进行合作的方式,所以课才可以逐步变成与听众站在一起去学习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课可能在别人看起来架构并不是那么清晰啊,没有所谓的一二三四啊,但是其实真正的架构在我们的内心里,在为听众服务的初心里。
作为一个讲师,归根到底,什么架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让我们的课帮助到了更多有需要的人,让他们在这样的课上学到了知识,学到了理念,学会了方法,能够更好地运用于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