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哲学的精神
1.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宗教: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 习惯说中国三教:儒,释,道 儒家不是宗教 道家是一个哲学学派,道教是一个宗教。道家生而有死,道教讲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反自然。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火药,中国科学史) 佛学(哲学)与佛教也不同
高于道德的价值可以叫超道德的价值。爱人是道德价值,爱上帝是超道德的价值。 基督教里的爱上帝类似于子爱夫,可以理解为道德价值或者准超道德价值,因为基督教里的上帝有人格。斯宾诺莎哲学里的爱上帝是超道德价值。
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需要之一。中国人对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毫无察觉?中国人不是不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在哲学里满足了对超乎现世的追求,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了超道德价值,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超道德价值。(中国人是这样吗?)
按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精神境界。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积极的知识。为道,精神境界。哲学是为道)
宗教给予实际的信息,但很多与科学相冲突。信教的人因此而为不信教的人感到惋惜,认为他们已经堕落。不过除了宗教之外,哲学也可以为人类提供获得更高价值的途径且比宗教更直接,因为宗教需要借助祈祷,礼拜等迂回的方式,并且宗教还混杂着想象和迷信。(反思:人类有追求超乎现世的需要,哲学可以满足这种需要,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所以,人类需要哲学,获得超乎道德价值的价值) 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
2.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绝大多数中国古代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每一种人,都有那一种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专就一个人,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是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在于人想得到这个同一,是否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否定生。 某些认为必须。佛家说生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柏拉图说,肉体是灵魂的监狱。部分道家也否定生。这都是认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以获得最后的解脱。此哲学为出世的哲学。 另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只讲道德,不会或者不愿讲超道德价值。此为入世的哲学。出世的哲学认为,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就像走错路的人,跑得越快,离正途越远。 中国的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新儒家: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中国哲学精神,求解如何把命题和反命题统一为一个合命题的问题) 中国哲学认为在理论和实际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中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中国圣人非不问世事,而是内圣外王。内圣,修养的成就说。外王,社会功用说。按中国的传统,圣人即如此,哲学的功用就是使人拥有这种人格。与柏拉图理想国中哲学家为王类似。 儒家认为人为社会公民,也为宇宙的公民,否则他的行为就不会有超道德的价值。 内圣外王注定哲学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 内圣外王,需要以身载道(实践)。
补充(百度):道德是道和德的合成词,道是方向、方法、技术的总称;德是素养、品性、品质。道德双修是人生的哲学。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作用的发挥有待于道德功能的全面实施。道德具有调节、认识、教育、导向等功能。与政治、法律、艺术等意识形式有密切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以仁义为基础的道德。 道德价值:个人行为对于他人和社会所具有的道德上的意义。道德价值观集中体现在符合道德原则的行为之中,尤其体现在为维护社会福祉而作出的牺牲精神上。 超道德价值:(????)
3.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按中国的传统,言有尽而意无穷。富于暗示,与其概念依靠感觉得到有关。哲学家只不过是把他所见的告诉我们。
突破语言障碍,读原文
第二章中国哲学的背景 一定条件下的产物,因其有特殊性性和普遍性,需要我们进行取舍,批判性继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可开发的现代意义。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孔子对经典做出新的解释,有他自己对个人与社会、天与人的理论
正名: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此名指一类事物的本质,事物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名副其实,否则君非君,在社会关系中,名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必须相应的履行责任和义务。
仁义:义是“应该”,人必须为做而做,因其道德上正确。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相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义利之辩”之说。 义的观念是形式的观念,仁的观念就具体得多。义务具体的本质则是仁,孔子说的“爱人”。仁不光指某一种德性,还可指一切德性的总和(全德)。
忠恕:仁的正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忠。仁的反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恕。 两者合起来为仁之方(忠恕之道,絜矩之道) 这种道以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忠恕之道是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吾道一以贯之”(子),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知名:孔子从义,推出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做的这些事事都是“无所为”,因为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本身,而不在于做的在外结果。我们需取得成功需要外在的条件的配合。但是这种配合整个来看在我们控制范围之外。所以我们能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尽力去做,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名。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指天命,天的命令或天意,换句话说为某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儒家,把命当成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 由此看来,知名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这样对成败就无所萦怀。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患得患失,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学为道,在于提高精神境界。知礼而立。智者不惑。到处为道德价值,后知超道德价值。五十,六十,顺乎天命,执行天的意志。七十所为自然正确已达圣人。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游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墨子反对礼乐等限于贵族的社会活动,认为礼乐为奢侈品对平民毫无价值,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儒家。这种批判加上对本阶级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构成了墨家哲学的核心。
墨子及其门徒与普通游侠的不同:其一不是给钱就打仗,而是打严格限于自卫的战争。其二,墨子除信守职业道德,还详细阐明这种职业道德,论证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墨子批评儒学:不敬鬼神,坚持厚葬,强调音乐,相信命运。
兼爱:天下的每个人都应该同等地,无差别地爱别的一切人。 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墨子判定一切价值的标准。他用功利主义的辩论,证明兼爱是绝对正确的。
天志和明鬼:墨子以天志和明鬼开诱导人们实行兼爱。“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可以理解为一种投资,人们不一定会实行。所以墨子借助天志和明鬼。
国家起源:人们若要实行兼爱,除了宗教的制裁还需要政治的制裁。国君的权威来源于人民的意志。国君的主要任务在于监察人民,赏兼罚别。为此,需要有绝对的权威。墨子希望天下一切人都实行他的兼爱之道,如此一同国之义,结束自然无政府状态。(可我觉得,一民一义,也不一定就会导致混乱。第一,不可能同一义;其二,我的义与你的不同也许会引发混乱,可是解决的办法并非就只能是一义)
第六章
道家思想的第一阶段:杨朱 “为我”“轻物重生”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 杨朱主张避,逃避 老子主张揭示和利用宇宙事物变化的规律 庄子主张 齐生死,一物我 ,从更高的角度看生死,看物我。超越现实的世界。这也是避的一种形式,很像是从一个世界避到另一个世界。 不过,从更高的观点看事物,意味着取消自我。(走向我为我的反面)
第七章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人性善恶的争辩:不善不恶,可善可恶,有善有恶。 孟子说人性善,与第二种的可善类似,认为人有内在善的成分。他认为恶的成分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代表着人的动物性,不应该认为是人性的成分。 主张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充分扩充则变成儒家四种常德:仁义礼智。他认为人应当让他的四端发展,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儒墨根本分歧:孟子:在有差等的前提下,善推其所为。 墨子:爱无差等。 更根本的分歧,儒家认为仁是从人性内部自然而然的发展出来的,墨家认为兼爱是外部人为的附加给人的。墨,行仁义,从功利出发,需要借助超自然和政治制裁。儒,为仁义而仁义。
儒家政治哲学: 王霸之道,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忠恕,拓展成内王外圣。(墨子)
神秘主义:知天为天民。养浩然之气:知道,集义。(配道与义)
第八章名家 :惠施和公孙龙,一种强调实的相对性,另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
惠施的相对论(合同异之辩),公孙龙的共相论(离坚白之辩)。
意义:名家发现中国哲学中超乎形象的世界。惠施(氾爱万物) 公孙龙(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道,无名
自然不变的规律 反者道之动(物极必反,祸福,多少,刚柔,损益)
处事的方法 夫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少则得,多则惑。
谨慎活着的人必须柔弱,谦虚,知足。
无为:为得少一些, 不要违反自然地 任意地为。
道是万物之所以从生者,德是万物之所以是万物者。 以朴作为生活的指导原则。
老子强调寡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强调弃智。慧智出,有大伪。
政治学说: 主张圣人治国 废止一切法令,仁义。消除乱天下的根源,然后无为而治。 无为而无不为(道)。(国君无为,让民做梦能做的事) 愚民(使民回归淳朴天真),非愚蠢化。 圣人愚是大智若愚(后天),平民是淳朴天真(先天,孩童状态)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自由发展自然本性(德,物得以生谓之德,自然能力) 顺乎天,善和幸福的根源;顺乎人,而恶和痛苦的根源。 天与人不同,充分发挥之后同等幸福。
政治与社会哲学:主张不治之治。与老子理由不同。老子持反者道之动,庄子强调天人有别,治只能是带来痛苦和不幸。
情与理:相对幸福是有限制幸福(老病死),不过可以以理化情——真正理解自然本性减少痛苦。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超越事物的普通区别,无己,与道合一。
有限的观点: 是和非的概念都是每个人建立在自己有限的观点上。观点都是相对的。一事物可以有多观点。
更高的观点:照之于天,用超越有限的观点,即道的观点,看事物。从道的观点,万物虽不同,可是都统一为一个整体,即“通为一”。与惠施一样得到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更高层次的知识:“不知之知”,“一”,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无竟”是得到之人所住之境。 如何全生避害,万物一。用取消问题,来解决问题。(圣人不认为全生避害是问题) 圣人与宇宙合一,永远存在。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不知之知(更高层次的知识),“弃知”,圣人必须超越并且忘记事物的区别(道家内圣之道) 常理,知识的任务就是做出区别。弃知,忘记区别。 不知与无知不同,前者是精神创造,后者是自然产物。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有知识能力,但需要与认识对象接触,才有知识。知识来源分类:亲身经验,权威传授,推论知识。知识按认识对象:名的知识,实的知识,相合的知识(名实配对),行为的知识。 名分类:达名,类名,私名。
关于辩的讨论:明确说辩的目的和通用,讲说辩的方法。
澄清兼爱说:后期墨家仍主张人类一切行为的目的在于趋利避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义,利也”“利,所得而喜也”“害,所得而恶也”,为功利哲学,做出享乐主义的解释。
辩护兼爱说:两个反对意见,第一,人数无穷,不可兼爱一切人;第二,不爱一人不算爱人,则不可“杀盗”。
反驳一,地方有穷,人有穷;地方无穷,人到哪,爱到哪。 反驳二,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盗,人也。杀盗,非杀人也。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试图创造一个认识论和逻辑学的纯系统。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阴阳家著作洪范和月令强调五行不提阴阳。易经强调阴阳不提五行。
人与自然关联,天人感应的原因:一,目的论,君主恶使天怒。(术数根源)二,机械论,君主恶行导致自然界的混乱,机械产生异常现象。(科学精神)
四季与四方配合,夏配南为火,秋配西为金,冬配北为水,春配东为木,土居中处夏秋之际。 金克木,木克土,木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我比较看好的一个)
人的地位:天地人各司其职同等重要。(总论点:凡善,有价值的都是人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人性的学说:人性恶,生来有求利求乐的欲望。肯定除了恶端,人同时还有智能,可以使人向善。
道德的起源:人性恶,道德的来源?
人一定要有社会组织。(互助,人多力量大)社会组织需要行为的规则。(礼)欲,求(无度),争,乱,穷。恶乱,故制礼乐分之。礼的功能就是限制。有礼才有道德。遵礼而行就是道德。(功利主义)
因为道德所以人之所以为人。禽兽有父子,但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
另外礼还有调节作用,使人优雅,净化人的情感。
礼乐的学说:人心是理性的和情感的。我们从诗中得到的情感的满足,并不妨碍我们理智的进步。对待死者要既按所知道的去对待,又要按所希望的(未死?)去对待。(事死如事生) 为作出决定而占卜只是表示忧虑(用文表达),否则会产生迷信及其后果。
乐,音乐是道德教化的工具。
逻辑理论:荀子关于名和正名的说法(有意思)
论了墨家后期和名家的谬误(有意思)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法家所讲的是组织和领导的理论和方法而不是简单的法律和审判。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慎到强调势,指权力和权威 申不害强调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 商鞅强调法,指法律法制。 韩非“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法家的历史哲学:把历史看做变化过程“圣人不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不同于其他家的历史退化论(不在创新,在复古)
治国之道:赏罚,之所以有效在人性的趋利避害。法家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人性的天然的恶的前提之下,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
法家与道家和儒家 道家人为人本来是完全天真的,主张绝对的个人自由。法家人为人性恶,主张绝对的社会控制。却在无为上相通。 无为而无不为,同君主无为,百姓为。 儒家主张平民以礼不以刑,法家主张贵族以刑不以礼。法家不是把平民的行为提高到礼的水平,而是把贵族的行为标准降低到用刑的水平。将礼抛弃,一视同仁。儒家是理想主义的(人为法家卑鄙,粗野),法家是现实主义(人为儒家迂腐,空谈)。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易传中的道,是多样的,是万物各类遵循的原理 道家中的道,是统一的一,由此产生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
形而上学:例如事物的坚与坚之道分离,构成形而上学原理。 又如君道,臣道,父道,子道。 占卜的观点,遵之则吉,道德的观点,遵之则是。
万物生成的道和万物变化的道
中和:中是来调和那些搞不好就会不和的东西。和是中的结果。 和与同,不同。和,调和,可产生新东西。同,同一,不产生新东西。
庸常: 庸意思是普通而平常。普通而平常,正由于它们太重要,没有人能够没有它,没有人能够离开它。(吃饭)道也是如此。既然道如此。为何修道。因为人虽某种程度上遵循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充分的觉悟到事情是如此。所以需要“教”。还有就是虽然知道道,但无法做全。
明诚:一个人完全明白日常中所做是的意义就是与天地参,就是明,诚。这样做可以达到出世,同时仍然入世。
把人的精神提高到同天的境界。道家,否定知识,把人的精神提高到超脱人世间的彼,此分别。儒家,推广仁爱,把人的精神提高到逃脱寻常的人我和物我的区别。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天人感应(阴阳家形而上学与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人为天的副本
人性学说:已善(孟)和未善(董)
社会伦理说:五伦中取三为三纲(社会伦理),加五常(个人德性)。
政治哲学:庆赏罚刑对应四时,天人关系密切。
历史哲学:王者受命于天 给王者提供政治理论支撑,又以此制约君主。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据乱世(乱世),升平世(小康),太平世(大同)。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的复兴
统一思想:汉的措施 独尊一家,不惩罚其他但是做官得学儒
古文学派(荀)(扬雄,王充)和今文学派(孟)之争:
道家和佛学:禅的精神是道家哲学和佛学的最精妙的结合。
儒家学说专用范围是社会组织,精神的,道德的文明以及学术界。法家学说限于实际政治的理论和技术。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辩名析理,重新解释孔子。
向秀,郭象注庄子(庄子注)
道是无(无所不在),万物独化(自生,非造物者造) 制度和道德顺乎形式变化(而非否定制度道德,有为和无为) 一个人在他的活动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
知识和模仿:没有反对圣人,而反对模仿圣人的人(无用,无结果,有害)
齐物:任我,毁其所贵。(没有差别)
绝对的幸福和自由:超越事物的差别即能享受到。
超乎形象(天人合一)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风流和浪漫精神
风流:风与流,自由自在。浪漫。放达,文雅。治内(任我。治外,从人)任从冲动而生,物我无别。
情的因素:庄子认为圣人无情(高度理解万物之性) 王弼认为圣人有情而无累 具有秒赏能力又自我表现(随地排遣,随时产生)
性的因素:审美而不是肉感。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佛学的一般概念:业,通常解释为行为,动作。但还包括有情物说的和想的。一个有情物的宇宙的一切现象都他心的表现。业的报应即结果。业是因,报是果。
今生是全过程的一个方面,死是另一个方面。今生是什么来自前生的业。因果报应就是“生日轮回”, 它是有情物的痛苦的主要来源。宇宙一切事物都是 心的表现都是假的,人却渴求和迷恋。这种根本无知,就是“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由于对生的贪恋,个人就陷入万劫不复的生死轮回中。 逃脱此,在于无明换觉悟,即“菩提” 积累善业,解脱生死轮回,即“涅槃”(个人与宇宙,佛性同一) 这是性宗阐述的学说。
另有中道宗,负的方法。 二谛义:二重道理的学说,第一层 实有 其无(万物是无)
第二层 有即无,非有非无。
第三层非有非无而又非非有非非无 (不可说,庄子所言坐忘,佛家涅槃)
顿悟成佛,渐修成佛。
道生认为涅槃不在于,迥异于生死轮回,佛性于你不是外在的,迥异于现实世界。一旦顿悟前者就是后者。佛的世界就在眼前的世界中。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第一义不可说
修行的方法 不修之修修不知之知。(以无心做事) 修行的道路需要充分相信自己,其他一切放下。
顿悟:飞跃,消除一切差别状态。“智与里冥,境与神会,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桶底子脱)
无得之得:顿悟所得,并不是得到什么东西。向前所迷,便是即今悟的。 误认为悟后有得:骑驴觅驴,骑驴不肯下。
第二十三章 新儒学的宇宙发生论者
新儒学三条思想路线:一,儒家本身。二,佛家,包括以禅宗为中介的道家第三是道教中阴阳家的宇宙发生论
周敦颐:太极图,太极图说
精神修养的办法:如何成为圣人。无欲,对外界刺激自然反应,行动上直。直所以公。公所以一视同仁。所以溥。(如佛,自然而生,自然而行)
邵雍,事物的演变规律:为历史不断退化,提供形而上学的根据。
张载宇宙发生论:气。每一个道德行为,只要对它有觉解就是一个侍奉宇宙的父母的行为(赋予道德行为超道德价值,新意义)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程颢仁的观念:人首先要觉解万物合一的道理。把这道理放心中,聚精会神的遵循。(以诚敬存之。必有事焉) 给仁以形而上学的解释。
程朱理的观念的形成: 两个世界:永恒的,和有时间性的;可思的和可感的。(柏拉图式的观念)在数学之前已经有一个“数学”
程颐的理的观念:有物,必有理。有理,不需有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抽象与具体) 精神修养的办法,“涵养需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处理感情的方法:不要将感情与自我联系起来。(有情而无累。静虚动直)
寻求快乐:超越万物的区别,生活中只遵循这个心,不遵从别的。 风流与名教(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的结合。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渊博的学识(著名作者),精深的思想(一流哲学家)
理: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某物是某理的具体实例。理在物前。
太极:(新儒家用极字表示事物最高理想的原型)万物之理的总和,又是万物之理的最高概括。“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月印万川)
气:物质世界必须有气,并在气上面加上理的模式才有可能。“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气禀受理而行。 理对于一切人都一样,气使人各不相同。
心,性:理是善,所谓恶者,却是气也。(恶的起源) 心事理与其合的体现(心是具体的,性是抽象的。) 只有通过心,才能知道性。
政治哲学:国家需要依照国家之理进行治理。(先王所讲所行的治道)治道根本不变,人(国家)践行的程度不同(主体差异)
精神修养的方法:柏拉图(除非哲学家成为王,或者王成为哲学家) 分两个方面,一格物 一用敬(辅助。想着要悟,才能一朝大悟。)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吾心便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只有一个世界(与程朱理学,抽象,具体两世界不同。)
王守仁宇宙的概念:宇宙是一个精神整体,其中只有一个世界,就是我们自己经验到的这个具体的实际世界。心是宇宙的立法者。
明德: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所谓良知者。
良知:对事物的最初反应,使我们自然而自发地知道是为是,非为非。
正事(格物):八条目全在“致良知” 良知:我们心的内在光明,宇宙本有的统一,也就是大学的明德。
用敬:仁与万物同体,识得此理,然后以诚敬存之。
对佛家的批评:具体世界变化的,暂时的,理永恒不变(程朱理学) 王守仁,佛家脱离生死上说,不是虚无。佛家著相,便需逃避。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对新儒家的反动:儒释道三教合一。新儒家的反对者批评“朱子道,陆子禅”,发动回到汉代的运动,“原儒派”。
孔教运动。对抗西方冲击。
西方思想传入。
西方哲学传入。逻辑分析的方法。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人生的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在觉解状态做他所做的事。
形而上学方法论:西方哲学以假设的概念为出发点(正的方法),中国哲学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负的方法)。始于正的方法(清晰思想),终于负的方法(超越理性)。
人必须先说很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