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要想创作出叫好的作品,离不开凤凰涅槃、千锤百炼的过程。曹雪芹著《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柳青为创作《创业史》曾在皇甫村长期蹲点;普鲁斯特直到死前最后一刻仍在修改《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的开头一直被奉为经典,马尔克斯却说为了这样一个绝妙的开头,他整整构思了十五年;令无数人百看不厌的“1986年版”电视剧《西游记》,整整拍了六年。
精神世界的“好物”需要沉淀,需要匠心,物质世界的“好物”更离不开匠心。从衣食住行到笔墨纸砚,从刀锄犁耙到琴棋酒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薪火相传,创造的经典让人钦敬。在浩如繁星的中华工匠中,“改变世界文化面貌”、对造纸进行革新的蔡伦,“艰夺僧繇画相,乃与道子争衡”的唐代雕塑工匠杨惠之,所造松墨被称为“天下第一品”的南唐墨工李廷珪,“迥异恒流,与士大夫抗礼”的明代碾玉妙手陆子冈,书写中国古代制瓷史新篇章的万历瓷工童宾,被明代皇帝赞誉为“蒯鲁班”的木工蒯祥……他们都以各自的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世界。他们的作品挣脱时间的枷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品。
《好物有匠心》就是一本讲述“中国工匠故事”的好书。这本书共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精选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十五位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他们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树中华匠心。
这本书的作者是潘天波,现任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研究丝路艺术史、中华工匠文化等。曾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2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以及省级课题9项。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汉代漆艺美学思想》被评为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现代漆艺美学》获江苏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中华工匠,闪耀星河
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一个群体,谓之“工匠”。日常衣食住行,都离不开他们。但就是这样一个为人类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群体,古代史学家却对之集体性沉默。 除了《元史》《清史》等有少量史书为工匠列传之外,我们几乎找不到其他有关工匠的传记史料,他们仿佛被人们忘记了。然而,古代中国有无数的工匠凭借他们的双手和才智,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了数不尽的物质遗产:夏朝东夷族薛国人奚仲发明制造了以木结构为主的马拉车,被后世称为“车祖”;春秋末期越国人欧冶子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秦国名将蒙恬在战争中发现制笔新材料,在使用中不断总结制笔新方法;东汉桂阳郡人蔡伦总结西汉以来造纸经验,创造出树皮、麻头及破布、渔网造纸之法;还有塑工杨惠之、墨工李廷珪、刻工毕昇、织工黄道婆、木工蒯祥、玉工陆子冈、陶工童宾、漆工黄成、样式房雷金玉、瓷工唐英、壶匠陈曼生······
中华匠心,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工艺,追求卓越的匠心,穿越千年时光。古往今来,有多少独具匠心的艺术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文化传承。
二、一介布衣,青史留名
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木工蒯祥。他从一介布衣的平凡匠人,凭着一股韧劲,做到皇城建造的“总工程师”,从能工巧匠到位列朝臣,他的优秀品格令几朝天子赞叹。他完成了故宫这座伟大的历史文化、建筑遗产。朱红墙壁、金粉高柱、蟠龙座椅,这些撑起了九州春秋,也撑起了封建王朝下君王不可一世的威严。蒯祥的这部巨作,是中国历史文化丰富内涵的核心,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重要的中国古代艺术品宝库。无数的奇珍异宝被珍藏于此,使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展示。
俗话说:“一座紫禁城,半部中国史”。这座金碧辉煌、气宇轩昂的庞大宫殿群,不仅仅镌刻着历史的印记,更蕴藏着以蒯祥为代表的古代匠人的匠心与智慧,在他技艺和匠心之下,木石之材不仅变成了华美的宫殿,更冲破了时间的枷锁,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在故宫的熠熠光彩之中,蒯祥的名字也注定会被印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随着几千年光阴的流转,如闪耀的星辰照亮了后世来者。
三、写在最后
传承中华工匠文化,弘扬中华工匠精神,见证中华工匠文明,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肩上的重任。我们不应忘记在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在这片中华大地上,曾经有无数的先辈,他们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读《好物有匠心》,走近中华工匠,品读默默无闻的中华工匠故事,品味历久弥新的中华工匠精神,分享灿烂辉煌的中华工匠文明。而在了解之后,更需要我们去做的,就是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我们的双手和思想继续讲中华匠心传承下去,在几百年后,让我们的后人也可以说:“看,这就是我们的先辈创造出的财富,中华工匠从未消失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