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长是第二个依赖期,可能有些年长者身体好比较没那么快就需要进入实质依赖期。承认自己被照顾就是承认自己无能,这种无能的感觉也会跟我不够好连在一起,我必须跟现实做一个连接不上,这对理想化的自我是一个打击。当严苛的超我太强的话,会对自己的需要有很多愤怒,然后对自己被照顾的需要会很愤怒,羞愧。以至于没办法感谢提供给他爱与照顾的人,因为这些人的存在好像在提醒他不够好或者在现实上是这么的有限。这种矛盾的状态中,就会让她退回偏执分裂心理位置,产生分裂,我全是好的,你这个照顾者是坏的,觉得照顾的自己非常糟。这个投射跟自己没有办法忍受有限和不够好有关,丢在照顾者身上维护自己才是最好的。如果在抑郁心理位置上,可以靠近现实,体会到照顾者的关心,爱和支持,他可以克服失落的。
老年人对年轻人的认同 ,特别是对儿童或者自己的子孙的认同,可以弥补他因为年轻的消失而带来的失落。她相信自己在生命的过程也给予孩子或孙子女一些付出,而这些提供的爱,也开始让孩子们去爱她。年轻人也可以内化成她的好客体。克莱因谈到的和解,年长者一方面要面对生活的有限性,面对自己满足的欲望会令自己失望,我发现自己有限制但是又不想承认自己有限制来来回回不断冲击的过程,这个冲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原谅自己有限性,就比较容易度过比较平和的晚年生活
一部分来自坏的内在客体,一部分来自死亡的迫害,如果原本的好客体强度不够的话,有时候会发现一些年长者年轻时周围人觉得情绪稳定也会享受生活,老了就变得脾气古怪。所以说并不表示每个年长者可以到抑郁心理位置,再跟这个心理位置就是这个年长者可以跟自己好客体再度连接。如果在治疗情境中,他的幼年创伤需要再度被理解,然后才有机会修通因为创伤而带来的对好客体的压迫。可以用移情的关系,他可能会向咨询师投射敌意,恨意,不满,咨询师通过理解,这些敌意恨意被消融
透过和咨询师的移情关系,年长者可以再度去经验自己的攻击,也不再太过害怕自己完全摧毁了心目中的父母亲。可以允许在他的心目中允许留下坏父亲或母亲的内在客体。只有允许内在父亲,内在母亲的坏客体存留时,我们才有空间发展内在好的父母亲,可以再度做连接。理想化跟现实的转换,再度承认他父母的有限性,也有可能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其实父母也有好的部分存在,这是一个抑郁心理位置,可以帮助他在心智世界中存留他的下一代,好儿子和坏儿子,好女儿和坏女儿,当这两部分都同时存留,很自然,感恩的感觉比较容易浮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