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习惯,喜欢的书,一定要从头至尾通读。也没什么高雅的理由,只是觉得不读完,对不起花出去的银子。久而久之,我发觉出几个好处,一是可以培养耐心,二是可以了解作者的思考过程。看似漫不经心,毫无目的,却是在无形中重塑头脑,思维不断迭代升级。
曾经,一位战友评价我说:“你一言一行的机巧,我都能看得明白;可同样的事情摆在我面前,我却想不出你这样的方法。” 我总结下来只一句话 —— 法无常形。读书不是为了寻章摘句,也不是为了提炼出某一真理,它们就像刻在船舷上剑痕,看似准确且永恒,其实完全忽略了条件的苛刻与变化,临到用时才发现全然派不上用处。
通读一本书,可能记不住作者的一句话,却能全程见证作者围绕某一观点所做的调查与思考。从问题出发,抽丝剥茧,调查取证,逻辑推演,总结归纳,一步步接近真相,直到抵达最终的结论。如果读书的目的是成就更好的自我,那么知其所以然远比知其然重要的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看到几只漂亮的大鱼便欣喜若狂,随手只把别人递过来的渔网扔到一边,此生注定只能依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到头来,只是觉得手中的鱼不够,于是更加拼命地向外界索求,直至把自己禁锢在文字的条条框框里。如果最后还要抱怨读书无用的话,买椟还珠的又是何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