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对点技术(P2P):(peer-to-peer, 简称P2P),又称点对点技术,是无中心服务器、依靠用户群(peers)交换信息的互联网体系,它的作用在于,减低以往网络传输中的节点,以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与有中心服务器的中央网络系统不同,对等网络的每个用户端既是一个节点,也有服务器的功能,任何一个节点无法直接找到其他节点,必须依靠其户群进行信息交流。
P2P节点能遍布整个互联网,也给包括开发者在内的任何人、组织、或政府带来监控难题。P2P在网络隐私要求高和文件共享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用纯P2P技术的网络系统有比特币、Gnutella,或自由网等。另外,P2P技术也被使用在类似VoIP等实时媒体业务的数据通信中。有些网络(如Napster、OpenNAP,或IRC @find)包括搜索的一些功能,也使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而使用P2P结构来实现另外一些功能。这种网络设计模型不同于客户端-服务器模型,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中通信通常来往于一个中央服务器。
P2P网络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客户端都能提供资源,包括带宽,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因此,当有节点加入且对系统请求增多,整个系统的容量也增大。这是具有一组固定服务器的Client-Server结构不能实现的,因为在上述这种结构中,客户端的增加意味着所有用户更慢的数据传输。
P2P网络的分布特性通过在多节点上复制数据,也增加了防故障的健壮性,并且在纯P2P网络中,节点不需要依靠一个中心索引服务器来发现数据。在后一种情况下,系统也不会出现单点崩溃。
当用P2P来描述Napster 网络时,对等协议被认为是重要的,但是,实际中,Napster 网络获取的成就是对等节点(就像网络的末枝)联合一个中心索引来实现。这可以使它能快速并且高效的定位可用的内容。对等协议只是一种通用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点。
无中心服务器的对等网络系统 有中心服务器中央网络系统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s):是一种类似写在纸上的普通的物理签名,但是使用了公钥加密领域的技术实现,用于鉴别数字信息的方法。一套数字签名通常定义两种互补的运算,一个用于签名,另一个用于验证,但法条中的电子签章与数字签名,代表之意义并不相同,电子签章用以辨识及确认电子文件签署人身份、资格及电子文件真伪者。而数字签名则是以数学算法或其他方式运算对其加密,才形成电子签章,意即使用数字签名才创造出电子签章。
数字签名不是指将签名扫描成数字图像,或者用触摸板获取的签名,更不是落款。
数字签名了的文件的完整性是很容易验证的(不需要骑缝章、骑缝签名,也不需要笔迹鉴定),而且数字签名具有不可抵赖性(即不可否认性),不需要笔迹专家来验证。
双重支付(double-spending):一种数位货币失败模式的构想,即同一个数位token可以被花用两次以上。不像具有实体的符号货币如硬币,电子档案可被复制,所以花用这个行为并不会从原持有者身上移除拥有的状态,也就是"建立"已支付但未移除的货币,加上属于收款者的已支付的同金额货币,或是使收款者凭空多出多重支付的金额,犹如伪钞般,造成通货膨胀而导致货币贬值,从而不再让人信任并愿意持有及流通。[1][2]防止双重支付需要其他的措施。
哈希函数随机散列(hashing):哈希函数(Hash function)是一种从任何一种数据中创建小的数字“指纹”的方法。散列函数把消息或数据压缩成摘要,使得数据量变小,将数据的格式固定下来。该函数将数据打乱混合,重新创建一个叫做散列值(hash values,hash codes,hash sums,或hashes)的指纹。散列值通常用一个短的随机字母和数字组成的字符串来代表。好的散列函数在输入域中很少出现散列冲突。在散列表和数据处理中,不抑制冲突来区别数据,会使得数据库记录更难找到。
时间戳时间戳(timestamps):一个能表示一份数据在某个特定时间之前已经存在的、 完整的、 可验证的数据,通常是一个字符序列,唯一地标识某一刻的时间。使用数字签名技术产生的数据, 签名的对象包括了原始文件信息、 签名参数、 签名时间等信息。广泛的运用在知识产权保护、 合同签字、 金融帐务、 电子报价投标、 股票交易等方面。
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是一种对应服务与资源滥用、或是阻断服务攻击的经济对策。一般是要求用户进行一些耗时适当的复杂运算,并且答案能被服务方快速验算,以此耗用的时间、设备与能源做为担保成本,以确保服务与资源是被真正的需求所使用。此一概念最早由Cynthia Dwork和Moni Naor于1993年的学术论文提出[1],而工作量证明一词则是在1999年由Markus Jakobsson与Ari Juels.[2]所发表。现时此一技术成为了加密货币的主流共识机制之一,如比特币所采用的技术。
链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