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1.13-11.17(每日思考)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1.13-11.17(每日思考)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17-11-19 09:27 被阅读0次

    2017.11.13今日思考:我们知道陶渊明的诗在后世很有名,相当程度上是因为诗歌里边体现的人格魅力特别迷人。如果可以把他的全部人格魅力用很小的篇幅总括出来的话,直接看这篇《五柳先生传》就好,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讲解工作留给明天,现在先请你思考一个貌似荒唐的问题:如果陶渊明的房子旁边没有五棵柳树,却有三棵槐树,是不是该称他为三槐先生,文章题目也会变成《三槐先生传》呢?

    答:不会。

    1、一草一木,在文化传统里往往会形成特定的意义指向,然后固定成文化语码。

    2、槐树,尤其是三棵槐树,是和“做大官”的涵义关联在一起的,

    3、《周礼》有记载说:“面三槐,三公位焉。”所谓“三公”,是三个级别最高的官阶。

    周代的天子宫廷,庭院里有三株槐树,三公朝见天子的时候面向三槐而立,后人便以“三槐”代称三公高位。

    4、所以,即便陶渊明的房子旁边真的有三棵槐树,他也只能另外想个名目,而不能写成《三槐先生传》,否则就和文章的主题彻底错位了。

    [5、王阳明的四世曾祖王与准,曾在自家门前种下三颗槐树。

    (真正符合王与准身份的不是三槐,而是竹子和白杨。……然而,当真生活在修竹的苦雨与白杨的凄风中的王与准,偏偏选择了和自家生活落差最大的三槐,这是对家族命运的何等憧憬与自信,……)——《王阳明的一切心法》p60]

    2017.11.14今日思考: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名言,但当我们真的把这句话还原到历史语境里,就会感觉陶渊明的脾气来得莫名其妙。让他穿规矩一点见人,怎么就侮辱他了呢?去不相熟的人家讨饭反而不丢脸,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1、先了解一个政治制度史上的通则:凡是一线的监察官,品级不能高,年纪不能大,资历不能深。

    2、督邮就是这样,虽然可以监察县令,但级别反而比县令低,年纪一般也比县令小。

    3、陶渊明说督邮是“乡里小儿”,就是从年纪上说的。

    4、从功利角度看,督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县令的职业前途,至少想刁难县令一下是很容易的,县令对他们就该连巴结带伺候。就算公事公办地说,督邮的权威来自后台老板的加持,县令就算想打狗也必须看看主人。

    5、但从正统的伦理来看,结论就完全相反了:应该是级别低的拜见级别高的,年轻人拜见长辈,这才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如果让一个级别高、年纪大的人穿得规规矩矩地去参拜一个级别低、年纪小的人,这正是孔子最厌恶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也可以称为乱伦。

    6、陶渊明是因为不肯乱伦才辞了职,挨了饿,那么偶尔出门讨两次饭,完全不丢脸。

    2017.11.15今日思考:我们当然也想这么任性,毕竟谁都不愿意受委屈,但必须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陶渊明丢了工作之后,靠什么养家糊口呢?《归去来兮辞》里说是要“植杖而耘耔”,问题是知识分子真会种地吗,种地真能养活自己吗?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

    答:1、陶渊明丢了工作之后,靠什么养家糊口呢?——种地。

    2、问题是知识分子真会种地吗?

    ——与一般知识分子相比,陶渊明的优势是,从小过惯了穷苦日子,和农耕环境的关系一直没有断过,所以脱掉官服,拿起锄头,并不觉得很陌生,也不会怕脏,怕虫子。

    3、种地真能养活自己吗?

    ——真实的状况,很痛。

    ……“炎火屡焚如,螟蜮(míngyù)恣中田”,天旱过后又是天旱,还闹虫灾,“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chán)”,好容易下雨了,却偏偏是狂风暴雨,粮食根本没收几粒。你们知道我家日子过成什么样吗?“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夏天没饭吃,冬天没被子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4、做官到底有多难受呢?真比全家人天天挨饿受冻还难受吗?

    ——对陶渊明来说,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其实在陶渊明写这首诗的时候,后悔药还有的吃,因为他隐士的名声越来越大了,就在这一年里,朝廷还征召过他做个小文职,但他还是拒绝了。

    这种选择,显然不是冲动之下做的,而人的理性选择,一定两害相权取其轻。

    所以有很多人相信他的心理动机是对晋朝的忠诚,看不惯乱臣贼子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宁死不肯同流合污。

    2017.11.16今日思考:请你思考一个问题:《归园田居》算不算田园诗,陶渊明算不算田园诗人?

    答案是:在算与不算之间。无论算或不算,都有道理。

    1、当时,不算

    ——在中国传统上,“山水田园”算是一大类别,如果有哪个富贵闲人过腻了都市生活,特别喜欢游山玩水,或者到农村体验一下野趣,住在郊区或农村的别墅里休养一段日子,写几首诗来歌咏山水田园之美,这才是典型意义上的山水田园诗,谢灵运就是这样的诗人。

    ——如果真的在农村扎根,靠种田讨生活,然后写诗歌咏农家乐,这是比较另类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诗人。

    ——这两个人无论从社会地位、人生追求还是写作风格来看,都是天差地别的。

    ——同样描写自然风景,谢灵运以度假的心态写,陶渊明以生活的心态写。两个人的文学才华不相上下,那么谁的诗更受当时读者的喜爱呢?毫无疑问是谢灵运,甚至到了唐朝,谢灵运的名气也狠狠压过了陶渊明。

    ——读者为何偏向谢灵运?文艺作品能不能流行,主要不取决于水平的好坏,而是取决于时代风尚。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华丽是最主流的文学风尚,而他的诗语言很朴素,当时的精英们欣赏陶渊明,是把他当成隐士,而不是当成诗人或文学家来欣赏的。

    2、后世,算

    ——后人提到田园诗,往往陶谢并称,这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把野趣写到了不同的极致。

    ——陶渊明是死后百年,才被昭明太子萧统“发现”出来,《陶渊明集》就是萧统编订的。

    ——说白了,萧统“发现”陶渊明,属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是:“……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

    大意为:陶渊明的文章特别有助于陶冶情操,培育气节,改善社会风气。

    说白了就是:萧统想给天下文人树立一个道德标杆,抑制追名逐利,弘扬清新脱俗的社会风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7.11.13-11.17(每日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du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