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读完《人生》这本书后,我才深刻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其中包含了太多无法言喻的因素。初识高加林还是在大一的现代文学史课上,依稀记得老师在讲他的遭遇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自己正处于彷徨不知所措的迷茫阶段,突然想起了路遥的《人生》,我想看一看高加林是如何选择的,但当我感同身受地读完整本书后仍不知道到底哪种选择才是正确的,正如豆瓣的第一条评论:如果我是高加林,依然不知道如何选择。
或许是对主人公的境遇有一种心灵上的契合,加之路遥质朴简单的文字,我竟有种读书时的酣畅淋漓之感,故事让我欲罢不能,我感知着每一个人物的喜怒哀乐。路遥的文字总能在朴实无华中体现生命最无奈却又最深刻的痛。不管是《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还是《人生》里的高加林,我都不忍苛责他们的选择,当下环境谁都无法预料,更何况是出身贫苦的他们。
02
在大时代下,人的命运往往与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人性也历经着最严峻的考验。民办教师被人顶替瞬间成为农民,遇到痴爱他的巧珍,本以为就这样在黄土地生根发芽下去,然而命运又一次垂怜于他,假借他人之手摇身一变成了通讯干事。工作出色的他本可以就此飞黄腾达,不料心气太高的他和黄亚萍成了恋人,而后工作被人揭穿又跌落成了农民。赔了夫人又折兵,非高加林莫属。
站在高加林的角度,他的确值得同情,工作努力认真,有才华有理想,只是因为出身农民便一辈子摆脱不了长在黄土地里的命运。虽然是通过走后门这一途径获得的工作,但他没有用走后门的心态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发挥着他耀人的才华,事后被人揭穿老景替他求情也没能留住他。他追求精神上的爱情并没有错,感动不是爱情,巧珍对他是感动,亚萍对他才是爱情。但爱情也不单单是精神上的伴侣,更多的是物质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在他恢复农民身份后,他的精神爱情也土崩瓦解了,视他为全部的巧珍也认识到精神的奢侈,屈服于现实和马拴结了婚,结局让人意难平。
03
《人生》既是悲剧也是现实,一方面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另一方面现实往往比故事更残酷,只是都被埋没在历史里,无人愿意了解罢了。高加林喜欢黄亚萍没有错,巧珍喜欢高加林也没有错,他们最后的选择也没有错,他们都只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了当时最满意的选择,在他们选择前并不知道结果是否美满。人生本没有对错,只是相对满意罢了。
有一种文学作品是单纯用来陶冶情操的,而有一种文学作品是用来深刻思考人生的,当你读后会有问题不断萦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直至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人生》便是这样的作品。直到读完,我都不相信高加林悲惨的命运,我还在想作者是否要给他一个符合他个人气质的结局,可生活是残酷的,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他只能在现有的轨道上继续向前。现实中大多数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结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