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着“雪糕刺客”之称的钟薛高被推上风口浪尖,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钟薛高能把雪糕买得这麽贵?这是一个商业问题,我们要从商业的角度分析。
首先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是消费升级,说的简单点,就是现在大家都有钱了,所以总想买点好东西。钟薛高走的是高端路线,很多时候大家买钟薛高并不是因为喜欢吃,而是通过这种行为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区隔和社会区隔,也就是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自己属于哪个社会群体。
第二点是锚定的目标物不一样。我们拿钟薛高和五毛钱的雪莲比,那当然觉得贵了。我们比较雪糕的价格,往往是拿自己小时候吃过的雪糕比较,所以当然会觉得贵。但是放在今天的环境当中,十几块钱的雪糕,其实并不算贵。而如果我们锚定的对象是其他快消品,就更不贵了。我们平常买30多一杯的咖啡和奶茶,也并不见得有多心疼,为什么30块一根的雪糕就会觉得贵呢?当锚定对标的对象变了,产品的价格内涵就会发生改变。
第三点是营销价值。 钟薛高董事长林盛说:钟薛高刚起来的时候,两周铺了五千多篇小红书推文。如此密集的信息轰炸,让顾客将钟薛高的产品跟高端和健康绑定在一起。产品怎么样不重要,你认为产品怎么样很重要,当顾客都认为钟薛高就是高端和健康的代表的时候,品牌就算站起来了。而这些宣传成本和渠道成本最后就会分摊到每个消费者的头上。
对于同一个产品,不同的商家选择不同的策略,有人走薄利多销,广种博收;就有人不在乎销量,走高端市场。就好像有人卖二锅头就有人卖茅台,有人卖义乌皮带就有人卖爱马仕,那为什么有人卖雪莲,就不能有人卖钟薛高呢?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是钟薛高有多贵,真正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买?有人说因为便利店收了钟薛高的渠道好处,所以只卖钟薛高,从而挤压了中低端雪糕的市场,这个观点乍一听似乎有道理,但是你仔细一想就知道答案并不会这麽简单。
首先商店的目的是赚钱,只有东西卖出去了商店才能赚到钱,如果一个商店里全是钟薛高,但却卖不出去,那么商店就不可能为它提供展柜。因为即使卖不出货,房租和电费也一样要交。
不管出于结账时放不下面子还是什么原因,有顾客买愿意买单,才是钟薛高可以出现在商超的真正原因。
现在假设你是商家,卖一只钟薛高的利润是卖30只小布丁的利润,让你二选一,你会怎么做?一定是卖钟薛高对吧?其实也不尽然,这其中必须有个隐藏条件,那就是小布丁的销量×小布丁的利润≤钟薛高的销量×钟薛高的利润,为什么还有等于号呢?因为赚同等的利润卖钟薛高占用的冰柜体积更小,如果你学过经济学或者接触过商超行业就会知道,超市里真正稀缺的并不是商品,而是空间。
商店超市不是慈善行业,他们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这一切的背后是商业和利益的考量。别再抱怨超市里都是钟薛高了,那是我们消费者自己用钞票投票投出来的。 要想解决“雪糕刺客”这个问题,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不买。坚决不买,让商超赚不到钱,他们自然就会调整策略,选择其他品类的雪糕。拿起钟薛高没什么问题,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放下,才是问题!
这一次钟薛高被推到风口浪尖,俨然有一种“墙倒众人推”意思。但是,钟薛高的雪糕高温不融化,是产品的问题还是卖点,我个人觉得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在夏天吃过冰棒的朋友都应该有过这种经历,冰棒还没吃完就流得满手都是,手上黏糊糊的特别难受,有的时候弄到身上就更麻烦了。在我看来钟薛高高温不融化是针对这个痛点的改良设计,应该是产品的卖点才对,可是现在却被当作问题在批判。
雪糕容易融化,并不代表雪糕就一定要融化。雪糕融化只是因为种种限制做不到不融化罢了,现在能做到了,你却拿这个攻击它,是不是有点不讲道理了?至于加卡拉胶,先不论其跟雪糕融不融化是否强相关,即使是,那这也是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更是冷冻产品常用的添加剂,只要不超标,大家都可以使用,为什么钟薛高就不能添加呢?对此我倒我同意人家的回应:“用这种方法评断雪糕品质的好坏并不科学。”人家说得没毛病啊!
但是大众是容易被舆论引导的,舆论只要告诉大家钟薛高高温不化,爆出“卡拉胶”事件,再加上钟薛高的高价策略,大家就会自动脑补钟薛高黑心商家的形象。这就是舆论的力量,真相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觉得真相是什么。
但我觉得,我们不能因为人家价格高、毛利大、赚钱多就去砸人家窗户,这没道理。我没吃过钟薛高,并且也不打算买,但我真心不希望它倒闭。有它在,会让雪糕的种类更丰富一点,有一天你想尝尝贵点的雪糕,不会没得选,这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