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向性学习的效率有限
突然有这个感悟,是因为想到一句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家从小都或多或少听过许多古话,父辈们总是教育我们,“不听古人言,吃亏在眼前”,因此,儿时的我们总会对古话所言特别相信,仿佛古人说过得什么都是至真的真理。但是,越长大之后越开始发现,古人的话并不是每一句都完全正确的。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原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大意主要是说我们要博览群书,把书读透,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是真正博览群书、把书“读”透之后,再落到笔下,就会得心应手的运用了么,知识就一定掌握透彻了么?我的观点是不见得,甚至是不可能。
首先,记忆能力有限。
相信大家一定有过这样的感受,就是往往一本书看到后半部分时,可能会忘记前半部分的内容,越是大部头的学术书籍则越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次开始新篇章时,重新快速浏览和翻阅前面的内容能加深我们对后面的理解和阅读的连贯性。因为人的记忆是有限的,或者说直白点,是靠不住的。
人的记忆往往不够准确,根据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法,信息输入大脑后,遗忘也就随之开始了。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别是在刚刚识记的短时间里,遗忘最快。因此,当我们在研读大部头书籍的时候(即便是读起来饶有趣味的小说),如果只是靠读,是很容易忘记我们所读过的内容的。这时候,就需要靠写,因为写是准确反映记忆内容的方式,当你真正开始写的时候,会讶异为什么记忆的东西竟然都记不住了,即便记住,也似乎记忆得并不那么清晰性和准确,这时候会促使你再去翻阅之前研读的内容,这就让你被迫二次学习,从而理解更加透彻。
其次,时间成本太高。
关于读书,每个人的方法和效果都不同,同一本书读完的时间也就不同。有的人读一本600页学术书籍需要一个月,有的人只需要半个月,有的人十天就搞定了。这当然与每个人的前理解有关系,即有的人之前就对该领域的知识略有了解,读起来当然更快。但我认为,抛开前理解不谈,更关键的是每个人读书方法、效果不同。比如,从方法而言,有的人喜欢一字一句的读,不愿意落下任何一句话、一个字,仿佛不读过这句再读下句就很难受;有的人是第一遍粗略通读,划出自己认为需要理解的重点,之后再反过头详细研读,这样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从而抛开不需要多花时间的部分。顺便说一句,对于这两种方式,并无更好与更坏之分,只能根据自己的习惯来选择,而且第一种并不比第二种记忆和理解的东西更多,原因是前面所说的记忆力的问题。
那么,假使一位运用第一种方法的人去读书,要做到“读书破万卷”的程度,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将压缩他的娱乐时间、体育锻炼时间、与家人共享亲情、与朋友共享友情以及与恋人共享爱情的时间,而这些时间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都是必备的。缺少了娱乐时间,会让人精神压抑;缺少了体育锻炼,会让人体质羸弱;缺少了亲情、友情、爱情会让人的人格不够完整。,可见,对于读书慢的人来说,达到“读书破万卷”的程度,是需要牺牲很多时间的,如果要达到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的程度,可能一生都难以完成。
再次,习得知识的效率不同。
有研究表明,如果想要掌握一个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讲课或者写作,把它写出来或者说出来。人类在学习知识时,听课的效果是最差的,可能一场演讲下来习得东西不超过30%,而阅读可能有50%,但是讲课和写作都能达到70%以上。因为听课和阅读的学习,是一种单向的知识流动,你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而写作则是主动去回忆和运用知识。因此,当你在写作的时候,就是真正去运用知识的时候,而且你会发现,原本很多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一旦去用写作表达的时候,其实感觉还是写不出来,这说明还是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这说明写作的另一个好处,能够检验你自己的学习是否真正见效了。
另外,讲课还是不如写作好,因为人类的口头语言表达是可以不用一直保持逻辑连贯的,可以这边插一句那边插一句,而书面表达不行,跳动太大,就会让人看不明白;再者,书面表达在语言规范上要求更高,而口头表达则只需要基本的口语用词即可。
二、写着学才能更好地学习
我是学习法律的,学习法律的人都知道民法界有一位大牛,是台湾大学的王泽鉴教授。有人誉他为“黄种人民法里学的最好的”,他学习民法的方法就是多读判例,多写作,把读到的不同的地方和懂的地方都写下来。懂的地方写下来可以理解,这是在撰写学术成果。为什么不懂的地方也要写下来呢,他说“我写《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我跟各位同学老师报告,并不是我懂才去写它,因为我发现我不懂但是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就开始找资料,由不懂慢慢变成懂,懂之后就把它大胆的登出来,有了习惯之后就慢慢好起来了。”
写作,理解了再写固然更好,可以加深印象。但是相反,不懂的时候更要去写,因为你要写下来必然先要弄懂它,当你在写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因此这个过程你被迫不断地学习、补充知识、查资料找判例,而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有指向性的,不是毫无目标的普通阅读一般,根据读者写了什么自己就看什么,这个过程一定是筛选的过程,像筛子一样筛掉无关紧要的东西,而留下对自己观点或者解决问题最重要的内容。
当你再用自己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其实就是学会了这个知识的时候。这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双向的知识流动。
写作还有一大好处,大家会发现,看书有看累了,看困了的时候,但是写作一般不会,反而越写越精神,为什么呢,因为写作是在调动所有的脑细胞进行表达,也是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因此写作能让你的精神状态变得更好,并且,这个时候是你一定在精神最高度集中的状态,一定是专心致志的,不会也不想被任何事情打断。
另外,写作还能够让人思维清晰,保持据有逻辑性的思考方式,且能让人长寿。大家往往看到很多学术大牛,都能活得很久。钱钟书活了88岁、梁漱溟活了95岁,钱穆活了96岁,季羡林活了98岁。这些学者去世之前,不是痴呆得语无伦次得生活状态,而是依然精神矍铄。我想,这一定和他们多动脑,并且多写作有关。写作就是最好的动脑方式。王泽鉴教授说“我写作怎么写呢?我是晚上看书,早上想一想,散步回来就写几个小时,几乎没有中断过,我讲话现在也很清楚,思路还好。”
因此,多写着学,而不是学着写。你成长的一定会更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