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垚烨
![](https://img.haomeiwen.com/i6275515/1ace74d340558a07.jpg)
又是一年的端午佳节,好多年没有在家过端午节了。
都说“万水千山粽子情”,人在外头,虽吃不到故乡的粽子,但故乡粽子的独特味道却始终萦绕心间,经久不忘。人近三十,而立之年,仍然在外“漂泊”,一路走来,有一种感觉,人越长大,离家越远,而对故乡的惦念则越发强烈。
此刻,站在西湖边上,看着形色匆匆的游人,不禁又想起了故乡,想起了记事以来故乡在我心中那些难以磨灭的印记。
上小学时,故乡是浓浓的缕缕炊烟。
对于故乡,印象最深的记忆应该是在上小学时,那时候家里很穷,整个村子都很穷,年轻人不像现在都南下广东打工,村里老的少的年轻的在家种田干农活似乎是谋生的唯一出路。我那时还年少,身子不够一米高,但几乎把农村所有的农活都做了一个遍。砍柴,喂猪,插秧,种菜,锄草,杀虫……这些都是在周末或者下午放学后完成的,我还记得我背着杀虫箱在稻田里杀虫的情形,那时正值盛夏,水稻苗长得很高,我站在水稻中间,田埂上的人几乎看不到我。
那个时候,每到清晨,阳光洒在青草的露珠上,万物复苏,袅袅炊烟,或者在煮早饭,或者在煮猪食。像端午这样的节日,全村弥漫着煮粽子的清香。
故乡的粽子是很纯的,一般就两个品种,要么是糯米加红豆或花生,要么是纯糯米,几乎很少放肉之类的材料。不过,有一样东西是少不了的,那就是黄栀子。
黄栀子是栀子花开后结的果实,这是乡亲们平时在村后的山上砍柴时顺便采摘下来的,黄栀子是一种很神奇的天然配色材料,将黄栀子敲碎用水搅拌,就形成了天然的红色调料。
在糯米中加入黄栀子水,搅拌匀称之后,用粽叶包好,煮出来的粽子色泽红润,口感细腻,有一种淡淡的栀子花清香,这种清香一直在我脑际弥留。
时隔多年,我最怀念的还是母亲亲手包的这种不加任何其他材料只加黄栀子的粽子。
上中学时,故乡是来去匆匆的背影。
上初中那会儿,我去县城读书,第一次一个星期不回家,这才体会到“背井离乡”四个字的滋味。
我仍然清晰的记得离开家的第一个星期,时间过得是那么的漫长。后来明白了这是我们这群人必须经历的,因为校长告诉我们,读书上大学是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跳出农门的最好出路。
于是为了有一天能够鲤跃龙门,我便习惯了离家的日子,从初中起初的一个星期回一次家,后来半个月回一次,再后来一个月回一次。
每次回家都是匆匆的,母亲会站在门口目送我离开的背影,直到很远,那个时候我很少回头,生怕一回头便看见母亲的泪水。
所有的努力和付出终究会在某个时刻获得回报,我如愿上了县重点高中,离上大学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可是在家的时间却越来越少,高中阶段紧张的学习,让我觉得回家是一种奢侈,从那个时候起,已经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于我,端午只能在心中默念屈原的《离骚》了:…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上大学后,故乡是夜里低头的思念
上了大学,离开家乡的距离跨越了省际,我来到南方大城市广州上学。那时南下广东打工成了村里人的一种趋势,村里的青壮年都纷纷到东莞、佛山等经济发达的地区谋生,我的父母也离开呆了半辈子的故乡,开始外出打工,村里大都只剩下老人儿童,只有过年的时候,亲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团圆。
大学的我每天在图书馆、教室和社团之间紧张穿梭,父母不在家,平时很少回家,只有在寒假快过年的时候回到故乡。每当佳节来临,走在安静的校园里,抬头是明月,低头是故乡,故乡已是夜里最长情的思念。
如今,毕业了,工作了,也成家了,工作的城市与故乡距离千里之外,每当佳节来临,散步于静谧的小区,看见满天繁星,又忍不住想起故乡,想起父母,惶恐有一天自己如殷尧藩那般感慨:
鹤发垂肩尺许长,
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
却问何方是故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