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青年修养参考~极简与条理化

青年修养参考~极简与条理化

作者: 9915小朋友 | 来源:发表于2019-05-29 10:04 被阅读0次

                      极简与条理化

          极简与条理化这两个词也并不是什么新词,现在关于这方面书籍也非常多,极简可能日本说的比较多,吵的也比较厉害,而条理化本身从政府到企业都在运用,我们也在各种条理化之下生活,在组织中也是被条理化的对象,从规则到分工,无一不是。对个人而言,有人感触深一些,感知多一些,运用到生活中多一点,有人少一点,感受浅一点,运用到生活中就少一点。有一句话叫看你的办公桌就知道你的工作状态,看你的卧室就知道你的生活状态,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物是服务育人的,物品是在人的支配下,在人的思考与支配下移动和工作的,即使现在很智能的扫地机器人,似乎可以自己到处跑,但最终决定它怎么跑,往哪里跑的还是人。是你的感性或理性,大多数是感性加上理性综合作用决定这些物的摆布的,所以你的办公桌、你的我是真正能投射出你的心理状态与工作和生活状态。那么导致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将这些物品进行摆布的使我们自己,而其背后还是跑不出去感性与理性的相互作用,即我们之前说过的感性主导理性抑或理性主导,同时还有理性程度的不同。人的生活和人的生理一样,是需要与外在交换而获取生命能量的,当然这种交换、消化之后是要排除废物和有害物质的,其实这个道理很明白,如果代谢系统出现了问题,那么身体肯定不会好,便秘的人皮肤会不好,身体的毒素得不到及时排除,没有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初始阶段免疫系统会全力涤荡,为我们调整赢得时间,但如果没有及时调整方向,当超出免疫系统能力之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病症。保养我们的身体与保养我们的生活与心灵是一样的,都需要通过交换、取舍去维持一种平衡,正如食物、睡眠、锻炼是健康的基础要素,它们是服务于整个肌体的良性运转的,我们身边的各种物也是如此,它们如健康的要素一样,是必须的,同时也是服务于我们的,是手段不是目标,是从属而非主人。我们类比一下就可以知道,真正良好的饮食、睡眠、锻炼获取的门槛并不高,食不过三餐,卧不过七尺,而锻炼中的跑步,走路更是没有什么物质门槛。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的父辈还在为战胜饥饿而奋斗,而时代馈赠与我们的基础条件就要比他们强得多,这不是你天生应得的,这是多少中国人的努力换来的,我们对这些奋斗者真的要永远感恩。到了今天,物质十分丰盛,饮食、睡眠、锻炼可以从物质上变换出多种形式,你一顿饭可能几十块,别人可能几块。但细就起来,物质给食物标明的价值并不等同于其对健康的价值。同样道理,你睡在几万块一张的床垫上还是自己做的褥子上,对睡眠来说并无根本性区别。你办一张几千块的健身卡,与路人在广场、公园散步、跳广场舞对于锻炼来说并无根本性的差别。所以说,服务于目标的手段是不可或缺的,但把手段过程当做目标就是你的不对的了。钱也好,物也好,服务于人,而现在有些情况是这些东西主导人,负累人。到我们的生活中看也是这样,我们的工作、学习以及一切的活动和获取各种物品都是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以及责任服务的,同样是手段而非目的。但正如前文所说,人的思想行动是受感性和理性双重作用控制的,谁起主导以及理性主导后理性水平的不同都会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所以,我们在面对物与人的整体关系或者在特定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时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和处理模式,感性主导的人会迷于物,而理性不足的人有时候认不清特定条件下人与物的主从关系,这是一条渐进的道路,没有人能一下子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状态。这方面的问题,在自身以外篇章中对待物的处理方法上已经有所描述,不再赘述,只是再强调一个基点,那就是物是服务于人的。

          那么极简与条理化的基础是什么呢?一句话,我们需要的和我们能拥有的其实很少。如果在加上一句话,我们也只能在特定的时间下拥有,不存在绝对拥有和持久拥有。我们一个一个来说,先说我们需要的并不多,正如前文所述,物质的发展给人的需求分出了标价,有人称之为层次,但并未改变其根本的属性,你去高档餐厅吃一顿大餐本质上同自己在家煮一个面条并无实质区别,都是满足生理需求为主。所以单纯为解决饥饿和保有健康,你并不需要多花费金钱。更多人去一些高档餐厅都是满足心理和社会的需求,而偏离了吃饭的本质,吃饭搭台,啥都可以唱戏,所以单纯从吃饭角度说,这个根本的性质并不根据形式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就从这一点拉开扯到人的活动上来,以社交为目的的吃饭,不过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你相亲也好,谈生意也好,参与各种饭局的都是抱有自己的目的的,再回归到一个本质,以谈生意为例,无非是两种,基于规则之下的谈,遵从潜规则的谈,合理规则的基础必然是公平公正,那么吃饭吃的多么贵,餐厅多么高档奢华其实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或者甚至会起反作用,所以不用考虑这个因素,你坐办公室都可以谈。而遵从潜规则的谈,则缺乏了公平正义的根基,而同时必然由一方或者说更多的是第三方的利益受损,一方要承担风险,第三方要受损,受益方因其想获得不正当利益而产生一种错误的“投资”的想法,而这个饭局正式这个投资的一部分,所以要讲排场、奢华,其实终究是一种成本投入。所以,是一种追求非合理利益的行为,脱离了合理原则之内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手段。所以,这种情况不仅和饮食无关和生存发展也无关,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必将给其带来惩罚,其后果是想走捷径反而更费事,想取巧反而更累。所以,当脱离了事物的基本属性去谈各种需求时,你会越来越感到需要的特别多,无限多,而在这种对多的追求过程中,你很容易离事物的本质越来越远,直到将这些需要当做目的,所谓的物质崇拜,大体上是从这里出发的吧!所以说,如果回归到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和发展需求来看的话,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多。现实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更多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人需要经常性的有意识跳出现有的生活状态,从空间上拉大,从时间上拉长,鸟瞰一下,可能会更加清晰的看到我们需要的真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生理上的需求回归本质,发展的需要依靠规则和规律。

          第二句话是我们能拥有的并不多。如果从时间上去看的话,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可以绝对拥有的,因为我们连最能掌控的自己都不是永恒的,所以这个拥有的主体尚且有局限,更何谈那些被拥有的客体了。从单个人来看,我们的知识、阅历、精力都是有限的,拿你现在的有限知识、眼界和精力时间去和外在提供和呈现的各种繁华来比较,用蚂蚁遇到大象来比可能稍有夸张,但用一个小水桶里的水和一缸水比较的话应该是差不多的,水缸的盛水量永远比水桶大,所以我们自己的小水桶是无法将水缸里的水全部都盛下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欲望,当水桶里的水满的时候,不要老是去盯着水缸里的水,当需要更新的时候,要先将水桶里的水倒出去一些,从而腾出空间。总之我们现在的很多问题是水通里的水已经满了,但还是想往里面倒水,结果溢出来了还不停,总是要失去的,在这同时又搅的自己的小桶翻江倒海的。如果不明白我们能拥有的是有限的,有是我们甚至会提着水桶走到大海边,将自己拉伸到极限,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只有明白了我们需要的和我们能拥有的是十分有限的,才能真正的在各种刺激和诱惑面前真正保持清醒和定力,才能真正理解及极简与条理化的真正意义,才会从内心产生追求极简化和条理化的动力。

          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一下极简的生活要素,条理化的工具以及习惯于规律的基础,整个脉络是这样的,先把握极简的要素,将那些冗余庞杂的非必要因素全部清除,清除这些非必要因素后你才具备条理化的基础环境,你如果在一个非必要的时间上去条理化,那么无论怎么条理化也达不到真正的效果,反而是在错误的方面耗费了更多的精力。而在极简之后,条理化能将所有必要因素事件合理布局、组织,从而发挥出其组织效应,也就是互相协调、促进,形成良性互动和良性运转。在这种必要因素合理布局、协调促进、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我们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于规律化的生活,而良好的习惯和规律化的生活对于个人而言,意义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优秀的人并不是一步到位的,坏习惯和非合理规律的行动,加上时间的催化才导致有的人越来越偏离正常方向。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极简的生活要素

          我们前文说过,凡事都要把握好度,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中正平和之道是十分有道理的,与阴阳平衡一样,都讲究一个“度”,但这个“度”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的,所以不仅是我们的历史上不是左就是右,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同样如此,这都要有一个摸索的过程,说这些有两个目的,一是极简本身带有一个极字,极字本身就有过度的意思,看起来并不符合中正平和之道,而确实有的人走的明显过头了,正如一些日本所谓的极简,“简”的屋里连床都不放,这明显是过了头,有博眼球之嫌,资本主义国家的综艺中出位、猎奇的比例太多,很简单,能够挑动人的基本好奇心甚至是劣根性,国内有些综艺节目也在照搬,在我们这么厚重的文化基础上,在一个倡导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中华大地显得十分的扎眼,这些不过是资本的一种逐利的贪婪的表现,与文化、文艺根本不沾边,艺术是高雅的,从交响乐到广场舞,凡是积极向上的才是艺术。当前流量经济如火如荼,人的专注力就是资本的争夺对象,向下总是容易的,人是有劣根性的恶,所以有些资本在吸引力量时采取了十分不厚道的方法,茧房效应也好,三俗也好,不过是逐利的目的,压倒了那些良心和廉耻。从震惊体到吓尿体,疑似新闻,传字开头的文章,把我们玩儿的团团转,背后还不是俩钱儿的问题,来的快去的也快,毫无营养,非主流、非向上的东西必将被淘汰。我们这里说的极简更多的是一种态度上的“极”,因为人对物的观念很难一下子达到一个正合适的程度,而人对物确实有需要和依赖,大家普遍的心理是多多益善,能多不能少,多了不嫌多,少了则会有点心慌。所以我们习惯对物保持一种多的状态而非简的状态,老话说祛沉疴要用猛药,所以要有一种决心,要有极的态度,下决心去排除、清除非必要的东西,清除以后,再去针对性的增加必要,从而实行条理化,养成习惯和规律。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有时候正如潜在水底的地面,有凹有凸的,只有将那些灌满的水,漂浮的杂草全部清除,才能真正看清真实的状况,从而进一步增与删。下面我们逐个来谈如何开始进入极简生活:

        第一步,清除非必要。有一句话叫做幸福生活的基础是做减法而非做加法,很有道理。而现实中我们常处于的一种状态时有意识无意识的做加法,我们想要的总是很多和更多,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心理上,有时把自己堆得跟土杂店一般,有时也会像垃圾堆。土杂店的特点是每个东西都有其用途,但你根本不可能需要这些所有的用途,而垃圾堆则是很多东西无用,但有用的东西也被掩盖在无用的杂乱之下。那么我们的第一步就是做减法,清除非必要,我们先来望文生义一下,清除非必要,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清除,这是一种动作或方式,非必要这是清除的对象。我们首先来谈清除的对象,非必要,非必要是针对必要而谈的,这个必要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满足我们是上文所说的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撇去很多浮沫之下的真正的东西。非必要用一个非字限定了清除对象包含的范围,所以它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完全不需要,一方面是两可之间,也可以称之为“鸡肋”,依据必要的标准,我们完全可以很快厘清不需要的东西,人只要启动这方面的理性思维,不需要的东西很容易找到。但“鸡肋”物品的处理上,就会存在一个取舍的过程,会有犹豫,因为这种东西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能用但不太好用,另一种是本身是有使用价值但是对自己没有用。我们举一个例子,第一种情况,你有一件衣服,能穿但自己不太喜欢穿,这就是能用而不太好好用。第二种,你有一本书,已经读过很多遍,不想再读,但它真的有价值,对于没有读过的人绝对有用,这就是有使用价值而对自己没有用。极简的第一步就是清除完全不需要的东西,而重点和关键在于处理“鸡肋”的物品。所以,在认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最核心的东西之后,要对“鸡肋”的物品有极简的措施,这个时候是极简的“极”字最好的体现。下面说清除,清除最终归的目的是不使这个物品占用你的空间和时间,也有很多形式,你可以扔到垃圾桶里,也可以送给有用的人,也可以捐赠除去,或者转手卖掉,毫无用处的对所有人都毫无用处的就扔掉吧。对别人有用的就通过一些途径把它交换出去,这种交换本身就会给你带来心理和物质上的收获,而更大的收获是你摆脱了你收拾它,同时它收拾你的循环。

    第二,增加工具与必要物品。极简是先做减法,减到真正看清楚自己需要设么和自己有什么。你会发现在你拥有很多的表面之下,你在有些必要的方面反而是缺少的,这很正常,丰盛繁华的背后是对真正需求的非理性感知,所以只有当你真正把自己需要的和自己真正拥有的东西弄清楚之后,你才会发现自己真正的缺少什么,而增加在这些必要的东西,只要加一点就会产生极大的满足和正向作用。在增加必要物品之时,要重点把握亮点,一是杜绝“鸡肋”甚至不需要物品再次进入,二是要合理的增加一些工具性的东西,诸如书籍,相关整理工具,要严格准入关,同时要针对所缺的东西和现有的东西的摆布和秩序问题引入相应的工具,工具的作用同样重要。当然,极简的模式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的除了,也可以进行套用,下一章节会对人际关系处理的一些思考进行呈现,其本质上也是一种极简模式的人际关系操作方法。

    第三是滚动向前,动态保持。正如打扫卫生和小和尚扫落叶的故事一样,保持极简的状态是要有一个滚动状态的,就是说,从初始的清除和增加开始,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调整优化找到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个“度”,当然这个过程不可避免的要交点学费,有时因为认知和理性程度问题扔了一些必要的,增加了一些非必要的,这都很正常的 ,人不可能一下子很精准的找到那个度,过了再拉回来一点,少了再推进一点,直到找到这样一个合适的度,这是滚动向前。那么动态平衡也很好理解,一方面要坚持长线的调整模式,及时清理和增加而不要非等到堆成堆了再去处理,另一方面要根据需要层次的提升好和一些自身情况的改变,灵活的去调整,不要呆板。这是在运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条理化的工具

          做到极简之后,我们才具备了真正实施条理化的条件。条理化也是一个不新的词,在解决了有限对无限的问题之后,我们自身有限的需要和拥有如何进行组织、协调就显得很重要了。我们的工作生活都需要条理化,条理化的背后就是主动感、控制感,而失控感是压力和焦虑源源不断的重要源泉。条理化的方法有很多,上文我们提到的增加整理工具也是以一种条理化的措施,我们这里主要提一些能贯穿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些条理化工具。根据极简原则,结合有限知识、经历,个人认为有四个工具是需要的。一是符合规律的计划。如何制定计划这方面的书籍非常之多,我也不敢班门弄斧,但个人一路走来,柑橘俄计划必须抓住两个重点,一是尊重客观规律。二是有冗余度和弹性。无论你是长期、中期还是短期计划,一定不要脱离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相对于“慢”来说,我们当前更要警惕的是“快”,那种敢想就能做到如果加上急性病必然是一个失败的计划,要尊重自己的现实情况和到达目标途径背后的客观规律。这是第一点,稳一点,不要冒进。第二是冗余度和弹性。我们很多人都不可能在很长时间将全部时间投入到一个点上,只是能最大化的作为重点和中心,同时我们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不要把计划定在一个极端真空和封闭的状态,要留有空间和余地,不要走那种学生时代的精确到点,学生只做哪一件事情,但即便只做那一件事情,也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动精确到每一分钟。这里说的是计划不要确定的太完美,要要预留出缓冲的区域,当然缓冲区从来不是主战区,缓冲区和弹性也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这个合理就是不能形成影响核心目标的局部状态。

          二是日程表。这个完全可以结合我们前面提到的反思工具使用,反思后的长线和短线的措施中,短到第二天就要做得,结合第二天必须做的,就可以形成日程表。日程表也是一个计划,同样要尊重客观规律,留有余地。可以行为导向,即几点做什么,也可以目标导向,如上午完成什么,以个人的经验来看,后者更适用一点,主要原因是留出了弹性,这个方面我现在用的还不是很好,要再试一段时间才能有更深的体会,先说这么多吧。二是清单化管理。这个工具非常好,其实在很多很严密的诸如航空领域的安全检查,都是采取这种清单化管理模式,在确定清单要素之后,将其固化,操作时对照清单一目了然,可以有效防止遗漏。日程表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清单化管理模式,同时在习惯养成方面,你可以制作出自己的每日必做清单,比如运动、饮食、锻炼、卫生习惯或者学习一小时,练习某种技能30分钟等,形成一个单日内可以实现的量化清单,可以贴在墙上,完成一项画一个对勾。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养成一些我们希望养成的习惯。当然,也可以调整周期,只做周清单,月清单,对一些固定的较长周期的事项进行清单化管理。四是记账。这个方面我做的并不好。记账是量入为出的基础,也是合理调整支出的重要方法,特别是对于现在移动支付越来越普遍,透支消费的方式越来越多,人很容易因为没有现金的交付而缺失一种钱花出去的感觉,似乎只是一小串数字出去了,但是等到充值或者还信用卡的时候,我们才能深切的感受到什么叫做积少成多,很容易形成一种连续透支或打破原有支出计划的情况。年轻人本来赚的钱就有限,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各种商品的诱惑,头脑一热,感性一主导,一串数字就出去了,只有等充值和还款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钱出去的感觉。而记账则可以把零散的支出综合起来,给我们以理性支出的基础。量入为出永远是实现财务自由的基础,如果老是处于入不敷出的情况,那么你很可能会处于一种个人破产的状态,破产这个词我们国家可能用于个人的并不多,但你细细思考一下,一个公司在资不抵债时而又无力扭转可能即为破产,而一个人收入少于债务而且又缺乏扭转能力时也就是破产了。财务自由的起点就是有结余,如果长期处于负债状态,那么又怎么能谈到财务自由呢?记账的意义就在于此,帮助我们合理调整支出分配,实现量入为出,真正将钱花在刀刃上,使金钱这种资源的调配清晰有计划。

          打造规律化与习惯的基础。

          事实一再证明,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则贻害终生。而规律化是习惯的基础,一件事情,一种行为当经过长期的规律化运行之后,就可以成为习惯。好习惯可以称之为一种良性规律化运行,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而坏习惯则是一种不良规律化的运行,是一种恶性循环。人到了一定年龄,总是有好习惯和坏习惯交织的,同时好习惯与坏习惯之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好习惯可以挤压抑制直至代替坏习惯,我们每个人既像一个调色盘一样,又像一个能量场一样,人的头脑和精力是十分有限的,黑的多了,白的就少了,白的多了,黑的就少了,正向积极地占据主导了,整个人就立起来了。负向消极的占主导了,整个人就立不起来了。但正如那句古话所讲,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为什么我们常听到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忧患意识极强的话语,因为从感性到理性,从已知到未知总是困难重重而绝不是一马平川,一帆风顺的。加之天性中除追求真善美以外具备的贪性、惰性和任性很容易让人倒退甚至堕落。所以说,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要面对外在和内在的抵抗力的,这也能应了斯科特·派克所说的人生苦难重重,人生纷繁复杂,更贴切的说,人总是会也总是要面对各种困难的,碰到困难是常事,其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已经很透彻的讲了一个基本规律,事物是在矛盾中前进发展的,曲折前进的,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基本规律之所以为基本规律,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具备穿透历史、穿透物质、穿透人性的力量。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一切,这两句话我们很早就已经熟知,其实这两个要素,性格也好,态度也好,背后都有一个关键的基础因素在起作用,那就是习惯。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个习惯,形成一种品格,直至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在其中起到了承上启下或者中流砥柱的作用。而人们为人处世生活的态度,也是在处理各种事情的基础上加之以时间的加固而形成的习惯,乐观的人对其所接触的事情都能保持乐观,哪怕再大,悲观的人对其所接触的事情都会保持悲观,哪怕再小,积极的人面对困难能够正视并为之付出行动,而消极的人哪怕只想到困难也可能选择逃避。

          习惯的基础是规律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坏习惯因其与人的劣根性相结合而更容易养成,好习惯因有人的劣根性的抵抗而不易养成,而时间是加固器、放大器,你的好习惯时间会加固,会放大收益,同样你的坏习惯时间也会加固,会放大损害。由上我们得知,好习惯的养成比坏习惯养成要难。同时坏习惯也会对好习惯造成影响和损害,因为坏习惯因其有劣根性的帮助而具有顽固性,同时人的劣根性也会被坏习惯的逐渐强大而蔓延,回去对抗、打击好习惯的根基——即人们对真善美、积极向上的追求,并在你有限的调色盘中增加黑色,在你有限的能量场里面增加负能量。所以,就单个人而言,养成坏习惯容易,改掉坏习惯则并不容易,但是如果不该掉坏习惯,要么你有足够的坚强,保持着调色盘能量场一半一半分配,要么你就会被坏习惯慢慢一口一口吃掉。即使想保持一半一半,抑制坏习惯的蔓延,扶持好习惯的强大,你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下面我们再谈一个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问题。人到了一定年龄,如果你仔细审视一下自己,有几乎全部的感性反应和大部分的理性反映都是习惯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真的会形成我们的第二天性,与我们混为一体,思考和解决问题几乎是下意识、自动化的,而且这种模式会不断的加固,更加牢固,形成一种循环。循环其实就是规律化的、程序化的持续状态,当然循环是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在这种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的推进中,时间赋予了其从量变到质变的条件,所以这种循环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质的变化,良性循环一直螺旋上升,因为完美并不可寻,所以良性循环的终点只是无限接近完美,或者说没有终点。而恶性循环则持续下降倒退堕落,因为人的生理也好,社会也好绝不容忍消极的东西无限放大,都有其承受的临界点,所以恶性循环是有终点的。我们举一个例子,在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的获取上,再优秀的人也不敢自称功德圆满、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不良的健康习惯,对道德规则的不断挑战终将受到生理和社会的惩罚,坏的习惯基础之上的恶性循环是有终点的,而且是可以预见的,这是客观规律。

          所以,作为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注意好习惯的养成,因习惯之“第二天性”的特征,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并不能真正去认识和分辨,而通过知识的学习,个人的实践以及两者基础之上的思考,我们会逐步发现我们身上的好坏共存的习惯。发现问题永远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但因习惯的牢固性、顽固性,我们有时即便认识到了也很难去在短时间内去改变,特别是年轻人面临直接的生存需求、发展压力,除了严重影响或直接影响以上方面的习惯,我们更多的是对坏习惯采取了一种放任妥协的状态。基础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确实会改掉人的一些不好习惯,最简单的,你不工作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保障,所以会改掉很多人懒散的习惯。但我们可以看出,这是被动的,这些方面并不能真正的有内生的持久的动力,更多的是一种利害权衡和监督制约机制在发挥作用。年轻人的时间其实非常宝贵,是在脱离家庭全方位支持和自己独立承担家庭责任之间很短暂的一段时间,以18岁上大学,22岁参加工作,30岁之前结婚为例,从22岁到30岁之间8年,你要进行择业、置业、择偶,同时更重要的是你的三观逐步固定,人格逐步定型,人的一生中决定一生走向的表面和深层次的要素都在这几年要完成,而事实上30岁之前结婚的人更多,那么留给我们进行接受、分辨、调整、重塑的时间则进一步压缩。很多决定一生走向的习惯都是在青年时期养成的,当人一旦组建家庭特别是有下一代以后,肩上的责任更重,各种直接和现实压力需要更多,而同时随着时间的加固,改变坏习惯的难度更大,事情多而精力少同时难难度又大,很多人也是无奈的妥协了。说这么多,主要表达几个意思:一是人特别是年轻人一定要重视好习惯的养成和坏习惯的改正。二是年轻人打基础的时候要更多关注那些长远性、基础性,累积性的东西,而不要一叶障目、舍本逐末,这并不容易,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和定力。三是不要追求那么快,要尊重客观规律,不要觉得无所事,我们的任务确实很重。

          那么我们下面来谈一个建立好习惯和改变坏习惯的一些分析和思考。

          第一步,你首先要真正的客观去审视评价自己。我们的头脑和行为中有我们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有我们的经历、阅历,同时我们面对着一个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社会,我们很容易被那些我们一直习以为常从小到大的一些行为支配而不感觉哪些是好是坏。我们也很容易受自己面对的具体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客观的审视评价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比我们在网购中给个好中差评难得多。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与其难度成正比,而且也是一个渐进的长周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你需要跳出自己去看自己,你需要通过极简和条理化让自己逐渐清晰,你需要做一些回溯性的回忆和分析,你需要真正找到合理的规律和规则标准,你需要不断的提升把理性主导和提高理性水平,当然需要进行自我反思,每日、实时、阶段。只要你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决心认清解决它,那么方法手段是多样的,这是第一点,客观审视评价自己,找准好习惯和坏习惯。

          第二,强化好习惯。这个很好理解,好习惯有内生动力和时间的积累,形成一定程度的自主循环,只要继续保持就好。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要警惕坏习惯对好习惯的影响和冲击、腐蚀,比如你养成了定期锻炼的好习惯,但又有对他人不合理要求习惯性接受的坏习惯,那么当他人不合理要求与你锻炼时间冲突的时候,你要守住这个定期锻炼的好习惯,只有先守住了,才不会让一个坏习惯逐步将你所有的好习惯打败。这是第二点,强化好习惯。

            第三,纠正坏习惯。习惯的背后是规律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基础是人的劣根性与时间积累。所以说,一方面不要想着一下子就改变,要坚韧、永不言弃。另一方面,要考虑策略,从打破其规律化着手。一个坏习惯必然有其触发、发酵、思考或无意识行动的链条。比如抽烟,很多时候是在压力巨大和空虚感强烈之时复吸,那么你首先要从压力感和空虚感上找源头,并明确这些压力感和空虚感背后支撑的东西是否合理,是否可以消除,综合运用自我意志和外部环境,重点打断这个链条,这是一点。第二是要把控节奏,创造有利条件。坏习惯的改变初期总是相对困难的,这个时候要尽可能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条件,同时要决心坚定,行动上坚决,但初期设置的改变幅度也不宜过大,先动起来再提速,整体匀速前进,稳中求进,小步快跑,初期不要贪多贪大。第三是控制挫败感、失控感。改正坏习惯决非短期行为更不可能短期见效,这中间必然有反复、失败、挣扎,要运用自律中的中的局部控制,及时转向,同时保持坚韧中的永不言弃,我们没有退路,战斗到胜利为止,就是这样。

          极简的状态能让我真正认清所能和所需之间的同类项,让我们更加清醒,条理化能增加我们的控制感、主动感,而在这两者基础上客观审视自己的好习惯与坏习惯,从而有意识终止恶性循环,建立加固整体良性循环,进而坚定的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青年修养参考~极简与条理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ke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