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一直对女权主义存在什么误解,无论是言论还是行为上。
我出生在一个比较保守的家庭,我一直觉得父母的观念很陈旧,可能是环境的缘故,我一直不懂父母口中的女孩子要学会做饭,做家务是什么,我以为他们所谓的要求,就是对女孩子的不公平,但是时至今日我才懂得,因为我的父母从没有强迫我去做家务,去做饭,我爸爸只是吐槽,他让我学做饭,我不学,理由是:凭什么女的就得做饭。我想我是误解了他的意思,他说过:你以后一个人住,总不能天天在外面吃吧,以后有了孩子总不能天天让他去外面吃吧。当时气愤过了头,现在才发现当时多么可笑。
我很喜欢看印度电影,因为他们很多电影比较贴近现实,最近一部电影《厕所英雄》,是关于女权的,电影新颖之处在于不是一味地抨击社会,抨击传统文化,而是讽刺了女性自身,一边满口言论的女权,一边却做着和言论相反的事,难道所谓的女权就真的是和男的平起平坐,回到家中,摆着一副老板的姿态?
所谓正真的女权主义,我对它的理解便是,女性要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要有自己的所追求的理想并为之努力,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一生都倾注在家庭上,永远不要把服务于家庭事业当做自己最高的理想,永远不要把自己的一生压在一个男人身上,你所谓的女权,只有靠自己努力,只有自己被尊重,有能力之时,所谓的女权主义也会慢慢在社会蔓延,不要试图通过改变男人的思维来获得尊重,获得你想要的权利。而且当你有了一份事业,你也能更理解爱人工作的辛苦,避免一些矛盾,同样也为家庭带来双重经济保险,不会因为丈夫的倒下,而导致整个家庭的破裂。
张幼仪,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她是很传统的女孩子,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妻子的典范,但是她也是传统婚姻牺牲的代表,她坚韧,端庄,能干,精明,但是徐志摩对她却是冷漠与厌恶,即使她怀了孩子,徐志摩依然和她离了婚,那时的她才二十二岁,婚姻的破裂,让她痛不欲生,骨子里的坚韧让漂泊异乡的她无所畏惧,她开始学习,专攻幼儿教育,五年之后,她回国,她在东吴大学做德文教师,说着一口流利的德文,而且还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总裁,这次的她不再是以前的那个她,他不再是徐志摩口中的乡下土包子,而是一位干练的现代女性,身上散发着异常夺目的魅力。
张幼仪身上有很多可贵的品质,坚韧,精明,隐忍,可当全部倾注家庭时,便显得呆板与木讷。二十二岁之前的她,把家庭当做自己的生命,二十二岁之后的她凤凰涅槃,五十三岁的她披上婚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不是女权的代表,但是她的人生值得借鉴。
女人最大的阻碍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何不去开展自己的事业,去同外界交流,去尽情挥洒汗水,当自己变得强大,自信,你就会看到这个世界所谓的公平和你口中的女权的真实样子。
第一次写,欢迎大家来喷,多多提建议,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