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文化体系,历史发展从未中断的只有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得以延续,是全民族努力的结晶。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智慧造就了绵延千年而不绝的中国文化,正如中国近代史学先驱柳诒徵先生在《中国文化史·绪论》中有言:“吾民族创造之文化,富于弹性,自古迄今,纚纚相属,虽间有盛衰之判,固未尝有中绝之时”。中国文化具有的弹性使得其得以包容万物,接纳更迭中的改变。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特定区域的民族群体在其历史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所采取的其民族特有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方式,不同的朝代历史呈现出不同的民族特性与气质。
商周的文化气质就截然不同,殷商时期崇尚占卜,宗教神学意识极为浓厚,弥漫着神秘主义的气息, “尊神重鬼”是这时期的文化气质,正如《礼记·表记》中所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殷商之人往往会通过占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处事,此时人完全附庸于神。
而在商代占据主导的神权思想,被西周统治者所继承发展,并有了重大的变化。以周公旦等代表的西周奴隶主贵族,总结并吸取了夏商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的君权神授说,开启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由巫觋文化、祭祀文化之后西周文化发展为礼乐文化,形成了伦理宗教,为后期孔子和早期儒家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蕴含了德治主义、民本思想和忧患意识等,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
夏、商、周三代,由以神为本的神秘主义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理性主义过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中国文化的基因由此开始正式形成。
更为典型的例子即秦的覆灭与汉代的繁荣,秦统一六国,分郡制,建立空前大一统的君主专制集权的封建帝国,实现了大一统。正如《阿房宫赋》所言:“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行泰山封禅大典,大兴土木,建阿房宫、秦始皇陵、筑长城,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专制主义。秦统治者的自大并未使得这个朝代得以长久的延续,而是在无数的农民起义中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汉,我国文化开启了新的篇章。
汉初,吸收借鉴秦亡的教训,革除秦之苛政,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经济,重视文化发展,实施“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萧规曹随”以缓解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地位。汉代是佛教传入以前汉民族性格形成、民族精神确立的时代。汉代精神中蕴含着“方圆智慧”,人们对天圆地方、对宇宙的探寻使得这个民族形成了谦卑的民族品质。同时,汉代精神还蕴藏着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崇尚阳刚之美、大气而不自大。鲁迅先生就曾盛赞汉代精神:“遥想汉人多闳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
汉代文化在中国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后来这种时代精神渗透在我们民族精神之中,并在唐代得以发扬光大,一直保留在我们的民族特性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