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 左右何为上”之个人浅见

“ 左右何为上”之个人浅见

作者: 西风戏语 | 来源:发表于2018-04-28 12:12 被阅读161次

我们常常自称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因为自古就有了周礼,对礼仪有了严格的规定。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有许多礼仪已经说法不一,甚至各执一词。

例如,左右何为上?颇有些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曾引经据典地指出,古时君王受臣子朝见时,面南而坐,左东右西,是以东西分上下,而非以左右来分。似乎有些道理。

正如我们从许多宫廷剧中,也可以看到的太子必称东宫,东宫娘娘一定比西宫娘娘地位高些。

还有一句成语“无出其右”,说明古代把右边作为上位。

又如《论语》中有一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表示左衽是蛮夷之礼,而汉人则是右衽。右衽是指左前襟压右前襟,系带于右腋下。但左压右到底是左在上啊,似乎反而给左为上找了依据。

同样,若要举出左为上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古时男尊女卑是不争的事实,而对应的是男左女右,甚至在相学上,也是男看左手,女看右手。从这一点上说应该是左为上位。

包括我们自古讲究的座次,甚至如今的正式会议上座位的排定,依然遵循的也是左为上。

《三国演义》封面的三位人物排列次序,分别是刘备在中间,关羽在刘备的左边,张飞在右边。

从道家的确切记载中,也能清楚地知道道家遵循左为上。道家的礼仪中规定两手结太极阴阳印,即男女均是左手抱右手。左手在右手上,取“扬善隐恶”之意,因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的缘故。

也许因为道教是我们的本土教,以至于民间礼仪基本上形成了左为上的约定俗成,即喜庆活动左为贵,凶伤吊唁右为尊。

我之所以左左右右的啰嗦了这许多,并非是要进行学术研究,而是在如今的茶席礼仪中,因左为上还是右为上的说法,甚嚣尘上。

我个人以为,无论何为上,均是人为制定出来的。即便是周礼,也是为了那个时代的统治阶层所需而制定的。

就像我国的车辆是左驾驶,西方是右驾驶。有何标准呢,习惯而已,约定俗成罢了。

但如今,有些人却刻意夸大这些礼仪在茶席上的应用,我以为不过是为把自己装扮成大师而披的外衣罢了。我认为在茶席上,以大方、得体、方便为宜,不必过于追究何为上的问题。

茶,原本很简单,就是一片树叶,一种饮品。就像中国人的饮食特点一样,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没有绝对的标准。

茶也一样,你适口的,他觉得苦涩;他视为爽口,你却觉得寡淡无味。因此对于饮茶而言,适口为珍。不必给原本简单的茶附加太多人为的因素,以此去表现饮茶人的不凡罢了。

由此让我又想到,时代发展中许多称呼的变迁。“小姐”曾为闺阁中未婚女子的专称,曾几何时变成了一种不雅称呼;

“同志”原是那个年代多么难得的一种尊称,能被称为“同志”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身份的认可,曾几何时也变成了另类称呼;

“师傅”在解放后一度是最广泛的劳动人民之间的称呼,如今早已不见了这个称呼,取而代之的是“老师”。当不熟识的人相互打招呼时,互称为“某老师”。

起初我觉得能被称为老师的,应该是有专业技能的人。正如韩愈的《师说》中,开篇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似乎能传道授业解惑之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老师。

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也有这样的一段话,“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似乎又在说明人人都可称为老师。

孔子亦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见生活中,可以无处不师。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每个人身上一定都有其闪光点,择一点而师之足矣;若有不善处,也可以作为镜子以提醒自己改之亦足矣。因此,何必纠结于称呼这样的形式呢。

在写这些文字前,我正好看到一篇报道,关于金正恩与文在寅的会晤。当“超级宇宙无敌大元帅金正恩同志与流氓无耻、朝鲜人民的公敌、美帝的傀儡国家韩国总统文在寅”在板门店会晤时,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又有什么对错呢。

如同朝鲜战争时,美国的“五十年代的年轻人”被其国人称为“垮掉的一代”,而中美在势不两立若干年后于七十年代初正式建交,以及如今的朝韩首脑会晤,不过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什么对错呢。

似乎扯远了,从左右之说竟然说到了朝鲜的南北半岛,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

许多事情我们不必刻意,百姓的智慧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正如我国最古老的辩证方法论《周易》所述,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而现象会变本身就是规律。因此,无论在历史长河中,何时左为上,何时右为上,又有什么要紧;在人与人的称呼中,互称“同志”、“师傅”、“老师”或是“亲”,又有什么关系;在国与国之间,合与分都建立在各自国家自身利益的考虑上,又有什么对错。

追根溯源,大道至简。再说回到喝茶上,何必为所谓的礼仪所桎梏,而失去了喝茶的乐趣呢。你若觉得茶中放点儿蒜更合你的口味,又有何不可呢。

其实茶很简单,是人复杂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左右何为上”之个人浅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hg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