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畹堂读红楼之:第一回

畹堂读红楼之:第一回

作者: 王畹堂 | 来源:发表于2022-01-31 07:21 被阅读0次

    红楼梦整部书中的第一回,作者主要描述的点有四,其一:作者的撰书背景,其二:通灵宝玉的来历,其三:甄士隐、贾雨村其人、其家、其事,其四:【好了歌】阐述作者本人的道家思想。

    其一:作者的撰书背景

    现在大部分考证出的结果,确认了【红楼梦】的作者为曹雪芹。当然,也有部分人不赞同这一点,认为作者另有其人,但是没有相关有力的证据出现之前,臆想猜测的结果暂不可取。我们依旧认为作者仍然是曹雪芹,但是只是前八十回。

    曹雪芹的家族是汉人,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出身,而且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其母曾是是康熙帝的保姆(一说是乳母),这就使得康熙与曹家的关系非常亲密。自曹寅起,家族任江宁织造数十年。而且,曹寅酷爱藏书,这就使得曹雪芹的幼年生活是锦衣纨绔,饫甘餍肥。

    但是好景不长,自从康熙帝驾崩,雍正帝即位开始,就以雷霆之势整饬官吏,百年望族的曹家,也被查出了亏空,雍正六年,举家从江南迁到北京,又在乾隆初年的短暂喘息后进入更大的衰落,曹雪芹从一个锦衣玉食的弱冠少年逐步成长,也逐步得见家族的起落。这使得他在创作时,一方面在礼仪、器皿、服饰、风俗、文笔、立意上的精致细化,另一方面也将自己的心境、对于人生的感悟、家族兴衰中的人与事等等掺杂其中。使得整部书的人物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其二:通灵宝玉的来历

    其实作者在描绘通灵宝玉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对于书的跳出和跳入。熟读红楼梦的人大约都了解,作者经常以石头的眼光,对于书中的人物、景色等等代为观看,使得读者的观感自然,且不出戏。

    另外一个方面,通灵宝玉也是引起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感情纠葛的重要道具。究竟是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后文更是有史湘云的金麒麟来做障眼法,使得读者心中的天平自然而然的去有一个判定,这种判定势必会随着读者的人生经历、对于女性的审美等等有所倾斜。就像有的人认为,宝钗适合做妻子,黛玉适合做情人。或者认为黛玉有才请,长得漂亮,性格率真,是可望不可及的女神;而宝钗更加宽厚大度,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现实角度符合大部分男人对于妻子的期盼。这种看法不尽相同,千人千面。

    至于通灵宝玉的故事,大家看过原著的都了解,不多赘述。

    其三:甄士隐、贾雨村其人、其家、其事

    甄士隐生活在姑苏城,城中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住着乡宦甄士隐一家。这些名字取得太妙了,势利街,人情巷,糊涂庙。在这个地方住着那注定是不太平的,也暗伏甄士隐一家的结局。以甄喻贾,是作者惯用手笔。 

    作者以甄士隐一梦,带出宝黛钗等人的前世,并将后文太虚幻境略点一笔。后文又以冷子兴之口、贾雨村之眼道出这些人的今生,使得行文不突兀,又将人物来历表述清楚。较之平铺直叙,这是非常高明的行文手法。

    甄士隐的女儿香菱,可以说是第一个悲剧女性,从癞头和尚的一句“有名无运,累及爹娘”直接奠定了香菱的最后结局。此时的香菱,还叫本名甄英莲,有安享富贵之命,却无花好月圆之结局。确实是真应可怜。

    癞头和尚的四句诗: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对应后文甄士隐家的败落,其实我个人认为,以甄喻贾,后文贾府及大观园的结局,可能也会是烟消火灭。

    贾雨村,最初是以一个诗书仕宦之族的末代子弟形象出现的。从贾雨村的诗句和对联可以看出: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诗句对联写出,贾雨村并不是一个纨绔子弟,还是有着很好的文学基础,而且在甄家对娇杏的一见钟情,后文发迹后便把娇杏娶为妾,后又扶为正室的行为来看,此时的贾雨村,尚且良心未泯。而且贾雨村有着宁荣二府子弟少有的上进心,虽然脂砚斋批语将贾雨村定为一个奸雄,而且后部书中的贾雨村逐渐泯灭初心。但我个人认为,贾雨村这个人物形象,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其实都很常见。古代有句话:富贵无三辈,清官不到头。历史上著名的一些奸臣权宦,例如:王莽、司马氏、严嵩、和珅等,为人都非常有才华,起初为官时也都非常廉洁奉公。但是结局呢?走到后期呢?大家都很清楚。能说他们最初就是抱着这个贪婪或者篡位的心思去做官或者做事的吗?我认为并不是,只是随着位置越来越高,心境也不复从前,逐渐被被欲望和贪婪所蒙蔽。

    人在最初的时候,大部分还都是善良的。【三字经】的头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那么后文中的贾雨村为什么逐渐变成一个负面形象呢?其实这与凤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最初的为人处世、雄心壮志被现实严厉的打击之后,人的思想是会产生变化的,是会像现实去做妥协的。凤姐最初的形象,精明强干,但后期,也是心灰意冷,宁愿做一个好好先生,得乐且乐,得笑且笑。这是凤姐在现实的打击之下不得不敛藏锋芒。

    话题扯回贾雨村,后文的贾雨村,在贾政的帮助之下起复,又帮助贾赦抢石呆子的古扇,这可能是贾雨村自认为的一种处世哲学,也是古代官场中惯有的现象。后文的贾雨村也必定会为了保住官位和荣华,而做出出卖贾府,另投他人的行为。这大概是脂砚斋评语中将他斥为奸雄的原因吧。

    说了雨村这么多,并不是要为他翻案。只是从当时的官场、社会中,保持初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保持初心意味着会被同僚,甚至下属所排挤,这在官场和社会中行走,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但是贾雨村后来从冯渊案中尝到了甜头,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以小喻大,这是古代社会的一个悲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四:【好了歌】阐述作者本人的道家思想

    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奇怪,书中的贾宝玉按照前文的思想来推断,最后应该是出家为僧了呀,那证明作者比较倾向于佛家,怎么还说作者本人有道家思想呢?

    其实这很常见,南北朝至隋唐以来,佛道两家的思想是有一个融合的。且好了歌也是个跛足道人渡化甄士隐所唱,好了歌原文: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从文中来看,其实道家的思想体现的并不浓郁,只是排比的手法,列举了俗世中常人所追求的一切。官位、富贵、娇妻美妾、儿孙满堂。但是当甄士隐问跛足道人: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写‘好了’‘好了’的时候,道人的解释非常直白‘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这个话看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啊,这与道家的阴阳说非常想象。阳尽阴生,阴消阳长。道德经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狂风刮不了一个早餐,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是天地啊,天地尚且不能让暴风骤雨持久,何况人呢?我们从这句话延申到好了歌,人生在世所追求的一切,都是不长久的啊。所以,‘好了’二字,将甄士隐点醒,并且还做了一个【好了歌】的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抛开脂砚斋评本所提及的隐喻不谈。这篇注解读起来口齿噙香,也是作者用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对红尘中的繁华绮丽、荒凉寥落做出一个最好的总结。

    第一回结束于甄士隐被跛足道人渡化,而又以娇杏与贾雨村的再次相逢而结束,这也恰好符合好了歌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人的看破红尘,又引出另一个人的机缘侥幸,那娇杏的结局呢?前八十回中并没有交代,但是我猜想,大概在红灯帐底卧鸳鸯后,也是黄土陇头送白骨吧!

    零零碎碎写了很多,我故意不谈很多的考证、索引等流派和大家的研究成果,只是略写一些我自己的观后感,并不敢说十分准确或者正确。我只是觉得读书,还是要以文本出发,如果将书能够读的透彻且有所感悟的话,也对得起作者的良苦用心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畹堂读红楼之:第一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ockrtx.html